趙迪
今年,A股市場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感覺是市場穩定性得到了一定幅度的回升。就大趨勢而言,今年市場一直處于上漲格局中,盡管8月份以來市場出現一輪快速下探,但在2600點上方企穩后便展開震蕩反彈。而就小級別走勢而言,與去年A股市場動輒單日5%以上的暴漲暴跌相比,今年市場暴漲暴跌的頻率明顯減少。
進一步的實證數據也支持上述判斷。為了準確研究基金規模與市場穩定性的關系,我們采取上證指數周漲跌幅的標準差這一指標進行衡量,即以每一個年度為單位進行觀察,計算上證指數各周漲跌幅的標準差。標準差越大,表明該年度市場的波動性越大;反之,標準差越小,表明該年度市場的波動性越小。數據顯示,2003年以來,市場穩定性逐年下降,到了2008年達到極限。2008年上證指數周收益率標準差達到5.90%,市場極度不穩定,暴漲暴跌成為家常便飯。但今年前三季度,上證指數周收益率標準差降至3.98%,表明市場穩定性有所回升(表1)。
筆者在去年曾撰文指出,基金規模與市場穩定性存在著重要的相關關系。基金規模越大,市場穩定性越差。而基金資產凈值與流通市值的比重也驗證了這一結論。數據顯示,今年中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同比出現小幅下降,占A股市場流通市值比重下降,市場穩定性隨之回升,再次驗證了筆者去年的結論。盡管我們并不認為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在主觀上需要承擔穩定市場的責任,但是在客觀上標榜理性投資、價值投資的基金應當起到平滑市場非理性波動的作用,事實卻非如此。
我們認為,隨著大小非的解禁,市場流通市值增加,產業資本的話語權得到提升。盡管小非的拋售給市場帶來一定的壓力,但小非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資本。小非只能算是財務投資者,真正的產業資本是大非。而從過往的實踐來看,在股價處于低位時,大非更多的在進行增持。而當股價處于高位時,大非往往通過再融資來增厚凈資產。可以看出,相對于證券投資基金而言,產業資本對資本市場的積極作用明顯更大。
而從金融資本的角度來說,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機構投資者而非單一的證券投資基金應是解決當前“一基獨大”局面的最佳途徑。目前,管理層已經開始加快QFII的審批、放大QFII的額度,但對于本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而言,束縛依然多于扶植。長遠來看,鼓勵陽光私募為代表的私募基金的發展是有利于市場健康的。既然發行市場可以建立一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為什么機構投資者的隊伍不能夠更加的多元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