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從9月25日到10月19日,46家公募基金共拿出1243億真金白銀爭搶創業板新股,基金不折不扣地成為網下“打新”第一主力。
基金報出最高價
十月是一個轉折點。9月25日,當首批創業板公司轟轟烈烈地開啟發行之時,多數基金還在觀望。“能不能投創業板?創業板公司質地究竟如何?”帶著一系列問號,基金公司倉促上陣。而在首批創業板的詢價過程中,一些基金公司由于報價保守而未能成功申購,以致基金有效申購率很低。
10月13日、15日,第二批、第三批共18家創業板新股傾巢而出,基金申購的勢頭開始火爆。基金公司普遍提高報價,甚至與證券公司形成了哄抬發行價之勢。
46家基金參與其中
數據顯示,28家創業板IPO均有基金參與,參與資金為1243.12億元,占全部凍結資金量的43.33%。這意味著在網下“打新”的隊伍中,公募基金拿出的資金占了近一半。
與公募基金的積極態度截然相反,傳統“打新”主力——保險資金此次卻難覓蹤影,QFII參與“打新”的也僅有富通銀行和斯坦福大學兩家。反倒是有著“保命錢”之稱的社保基金對此次創業板“打新”的熱情極高。
能否獲利遭質疑
“網下配售要有3個月的鎖定期,創業板發行價那么高,基金就不怕被套?”昨天,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現在質疑基金高調參與創業板“打新”的聲音很多,畢竟,基金管理著老百姓的資產。
不少基金公司對記者表示,出于對價格和風險的顧慮,沒有選擇有限售期的網下申購,而是選擇了中簽后新股上市首日就可賣出的網上申購。晨報記者 王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