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鄒愚
王亞偉被爭議了三年,面對這些爭議,他一直沉默以對了三年。
2009年7月9日的下午,王亞偉終于決定出來面對媒體,回應爭議,給公眾一個交代。
他說,基金業在三年前逐步具備了娛樂業的要素,作為為數不多的、繼續堅守的、業績優良的基金經理,自己除了做投資之外,還不得不承擔一些額外的社會功能以及娛樂化功能。
王亞偉還解釋了為什么自己買重組股,“我買重組股堅持三個要素”。至于成功率,應該在六成左右。
至于自己管理的華夏大盤精選和華夏策略兩只基金為何一直暫停申購,他說自己也許會有管理大型基金的能力,但是在輕規模、重收益的公司策略面前,自己“沒有必要也沒有興趣去證明自己有管理好大基金的能力”。
王亞偉的這次公開回應,很大程度上緣于近期的負面傳聞,傳聞稱“王亞偉管理的兩只基金正在被監管層調查”,然而除了華夏基金的相關澄清公告外,監管層并未對此消息進行任何確認或者否認。
作為最具爭議的基金經理,同時也是近年來“最賺錢的基金經理”,王亞偉可能已經發現自己正在陷入一個困局:業績做不好,自然是罵聲一片;業績做得好,卻又有可能被人質疑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等。
與其說這是王亞偉自己需要面對的困局,還不如說這是所有基金經理都會遇到的一個困局,令王亞偉感到疑惑的是:到底是該鼓勵基金全行業的風格趨同和業績平庸化呢?還是允許不同的投資風格存在?
基金業離娛樂業有多遠?
基金業離娛樂業其實并不遙遠。至少對王亞偉來說,每次投資的情況曝光后,都會獲得跟影視圈一線明星那樣相似的待遇,緋聞和傳言也會再度泛起。
就在*ST昌河(600372)于6月2日公布重組方案后,公眾再次并不驚奇地發現,*ST昌河2009年一季報中,王亞偉所掌控的華夏大盤建倉*ST昌河340.96萬股,華夏策略建倉277.69萬股,兩只基金分別成為*ST昌河的第二大和第四大流通股東,合計持股約618.66萬股。重組成功,意味著王亞偉旗下的基金將會獲利不菲。延續成功“神話”的王亞偉再度站上風口浪尖。
為什么要另辟蹊徑投資重組股?王亞偉解釋說:在我們這個新興市場中,重組往往是獲得超額收益的重要機會,對于重組股的機會視而不見,在投資上來說是不對的。
王亞偉說,自己選擇投資的依據是三個方面:第一是公開信息。比如*ST昌河這類公司,在停牌之前其重組的可能性就已經被廣為傳播;第二則是合理推測,他稱自己會采取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上市公司、大股東等產業資本的角度來考慮,從而驗證合理推測的可能性;第三則是組合投資,比如在他的資產配置中,可能會投資一批重組股,其中成功率會達到60%或者更高一些。
“可能我今年投資了20只重組股,其中60%成功,也就是12只,那么平均下來也許每個月就會有一只重組股被我抓住,但是市場往往只看到我抓住的那12只,沒有看到我沒抓住的另外8只!睂τ谑O碌8只,他則會繼續考慮是否存在重組的可能性,如果有,繼續持有,如果沒有,則進行更新。
留守公募的理由
如果一位投資管理人能夠連續跑贏市場平均水平,他身上一定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所以,在王亞偉這個爭議人物的身上,確實有著特立獨行的個性,這為其投資風格的另辟蹊徑,以及選擇留守公募提供了一個答案。
“市場不會以價值投資與非價值投資來區分你,而只會以投資的成功還是失敗來衡量你”。而且,他甚至指出:“有人自稱是價值投資者,但他們可能在250元以上買中國船舶或者140元以上買中國平安!
至于基金之間的利益輸送,他則認為,沒有其他基金經理會愿意以自己的職業生涯為代價,犧牲自己管理的基金業績,來為他服務。而華夏基金也不至于干這種事。
“我的投資風格與趨同化的基金行業投資風格不同,因此我在一些時期跑贏行業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我的風格與行業相同,要跑贏行業則是小概率事件!彼@樣解釋自己的業績。
在爭議之下,有些公募基金管理人會傾向轉投私募,王亞偉有沒有這方面的打算?
“轉投私募,是為富人服務,對他們來說,頂多是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提升幾個名次,而留守公募,則是為普通的公眾服務,跟富人相比,公眾更需要基金行業提供專業化的投資服務,對個人來說,也更能提升自己的社會價值!睂λ,離開(華夏基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面對所有這些爭議的回應中,王亞偉的回答,或許只是他自己的說法,但是還好,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不過,在痛感基金行業投資同質化的今天,這樣一種另類投資風格的存在,也許并不是什么壞事,如果他的確是在法律與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堅持獨立的風格,我們至少應該感謝他,為市場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
對話王亞偉:
王亞偉:我依然選擇留守公募基金
《21世紀》:華夏大盤精選業績優秀,但也因此常常成為媒體、公眾的關注焦點,對此你怎么看?
王亞偉:基金行業,老百姓的關注度高,具備娛樂行業的某些典型要素。我三年前就感覺到,基金行業將日趨娛樂化,事實的發展也驗證了我的判斷。基金經理注定是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業績好的,從業時間長的。到目前為止,公募基金行業里從業時間較長的基金經理多數已經轉做私募去了,我是留下堅守的為數不多的幾個,投資業績也比較好,所以我受到廣泛關注,并承擔了一些額外的社會功能和娛樂化功能也是在所難免。但另一方面,娛樂化的傾向也在客觀上惡化了公募基金經理的生存環境。
媒體上有針對我的投資的質疑文章,有些不是出于炒作和吸引眼球的目的,只是客觀地反映市場中存在的疑問,希望能得到解答,我很理解。在某些行業,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喜歡到處發言,媒體可以報道得很熱鬧,但基金行業不同,在言論方面管理更嚴謹,尤其基金經理,職業特性要求他們少說多做,所以即使有質疑我也很少回應,以前和媒體朋友們溝通得不夠,這方面首先表示歉意。
對于各種質疑,我的心態概括起來說就是坦然面對。之所以能夠坦然面對,首先是因為我沒有任何違規的操作,不心虛當然坦然;其次還因為,有質疑說明有人關心你,有人關心總比沒人關心好,盡管其中存在很多誤解,但我不想去和這些誤解較勁。我希望能夠多一些理解,但如果理解不了我也無法強求。畢竟中國證券市場、中國基金業的發展時間還很短,大家由于經歷不同、所處位置的不同,對投資的認識也各不相同,短期內無法達成共識很正常。也沒有必要達成共識,投資上的問題,往往在達成共識后很快就會走到錯誤的邊緣。既然如此,何不求同存異。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里,試圖讓每個人理解你、說你好根本就是徒勞的,還是順其自然吧。在投資領域里,時間是試金石,大浪淘沙,水落石出,很多事情,需要留待時間去證明。與其把精力花在對外解釋上,不如花在投資研究上,花在家人朋友上,花在興趣愛好上,時間對我來說永遠是不夠用的。但為什么這次我要花時間出來解釋一下呢?因為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總有很多朋友發來短信安慰我,鼓勵我,我得一一回復表示感謝,我發現這占用了我不少時間,所以希望今天花一點時間,換來今后我和我的朋友們節省更多的時間。
《21世紀》:你的投資理念的核心是獨立思考,不跟隨大流,反映在投資中,你發掘并投資一些重組股、冷門股等,而不是熱門股,可以具體解釋一下你的投資理念嗎?
王亞偉:做投資要形成一套能夠體現自己風格的,適合自己運用的比較成熟的投資方法和理念。投資的著眼點一定要放在自己對市場本身的認識和把握上,而不是跟別人走,失去主見。不管什么時候,要獨立思考。作為基金的管理人,投資者把錢交給你就是要你代替他去思考,你要是隨波逐流,缺乏獨立思考的精神,就是沒有做到盡職盡責。投資有不同的風格,就像媒體有不同的特色,報道也有不同風格。
目前對于價值投資存在一些誤區。不知道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沒有講清楚還是有些人在理解上出了偏差,我見到聽到的一些所謂的價值投資者并不是在真正地做價值投資,他們做的只是貼標簽,給自己貼上價值投資者的標簽,給與他們投資方法不同的人貼上投機者的標簽,給某些股票貼上價值股的標簽,給其它他們沒有認真研究過的股票貼上投機股的標簽。如果只有買他們貼過價值股標簽的股票才算價值投資者的話,這個門檻對我來說太高了,高不可攀。比如說,中國船舶和中國平安都是好公司,他們可能會在250元以上買中國船舶,在140元以上買中國平安,只是因為這些股票上有他們貼上去的價值股標簽。他們認為自己永遠都是對的,錯的只是這個市場。我慶幸自己不是這樣的價值投資者。如果說只有價值投資才能獲取持續穩定的收益的話,那么我有資格說自己更接近于一個價值投資者,盡管我從來不愿把自己這樣歸類。從長一點時間看,市場不會以價值投資、非價值投資來區分投資者,同樣是所謂的價值投資者,巴菲特是成功的投資者,而他的某些中國信徒是失敗的投資者,市場會這樣來劃分,殘酷但很公平。一個成功的投資者,無須費盡口舌去表白自己是一個價值投資者,到頭來業績會說明一切。是否是價值投資,取決于如何投資,在什么價位投資,與誰在投資,投資什么無關,貼標簽是沒有用的。巴菲特經過研究,在8元買了比亞迪,這算是投資;如果只是聽說巴菲特買了比亞迪也跟著買,即使有機會在8元以下買入,也只能算是投機,因為這種行為是跟風,沒有經過仔細研究。如果經過仔細研究,發現一只ST股的未來預期價值遠高于當前價格,那么在低位買入的行為也是價值投資,而一旦價格高于未來預期價值了還去追,就屬于投機了。我希望以自己的投資實踐去豐富價值投資的內涵,對于會不會被貼上價值投資者的標簽,我毫無興趣。
《21世紀》:你管理的基金發掘、投資重組股成功率很高,如何做到這一點?
王亞偉:投資重組股和價值投資并不沖突。我關注重組股,是因為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特定發展階段的產物,蘊藏著很多投資機會,對此視而不見是不負責的。但我從來不依據內幕信息去投資重組股,我只依靠三點:公開信息、合理推測、組合投資。
很多股票是否會重組、誰來重組、如何重組,其實已經有足夠多的公開信息了,我相信如果提出質疑的人花功夫去仔細研究一下這些公開信息,也差不多能做出同樣的投資判斷,只可惜他們很少這樣做。在我們這個行業,出去調研也好,參加討論也好,如果不事先做足功課是沒有資格提問和發言的,所以對于這類質疑我往往不知如何回應,因為我沒有時間從ABC講起。
如果公開信息不夠充分怎么辦?我就加上合理的推測。那么怎樣推測才合理呢?通過換位思考。經濟學里有理性人的假設,重組方和被重組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他們怎么想?會怎么做?這些問題看似涉及內幕信息,但實際上你根本無需打探什么內幕信息,只要換位思考一下,假設你是他們,會怎么想、怎么做,很多疑問都將迎刃而解。大家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你站在他們角度做出的選擇也基本上會成為他們實際上的選擇;鸾浝肀仨氂幸庾R地站在產業投資者的角度去思考,這樣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果僅僅站在財務投資者的角度看問題,對價值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真正的價值投資也就無從談起。
但是,即使仔細研究公開信息了,也做了合理推測了,投資重組股的成功概率可能也只有60%,那又該怎么辦?我還有第三點:組合投資。舉例來說,在我的投資組合里,精心挑選了20只潛在的重組股,如果未來一年有60%成功實施重組的話,平均每個月就會有一只,從概率分布上就是如此。質疑我總是精準押中重組股的人只看見了樹木。孤立的看某只股票是成功了,但就整個重組股組合而言單月的成功概率僅為二十分之一。如果我有本事做到所謂的精準踩點,百發百中,那豈不是這個月押中20只,下個月又押中另外20只?這是不可能的。
《21世紀》:目前很多公募基金經理紛紛轉投私募,公募基金行業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對于公募基金經理生存環境問題,你怎么看?你會去做私募嗎?
王亞偉:公募基金經理轉投私募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值得各方面反思。基金行業人是決定性的因素,雖說想做基金經理的大有人在,誰走了都能找個新的填上,但管理能力是有差別的。好的基金經理都是各公司花了大代價培養起來的,優秀的人才流失,很讓人痛心,對行業而言是巨大的損失,也會動搖投資者對基金行業的信心。去做私募,有可能獲得高得多的報酬,但我相信有相當一部分基金經理不只是沖著錢去的,可能更多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投資理想。能否創造一種更好的環境,吸引優秀的基金經理留在公募基金行業去實現投資理想呢?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公募基金不是一個完美的行業,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缺陷,由此給了私募基金發展的空間。行業在經歷前期高速發展后,到了目前階段,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制度創新也許遠比產品創新更重要。相對于私募客戶而言,廣大普通投資者是最需要專業理財的,我覺得為他們服務更能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我作為基金經理在華夏基金工作了11年,對公募基金行業、對公司有很深的感情,離開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雖然付出很多,但得到的更多,我一直心懷感恩,感謝這個行業給予我很多機會,我也愿意繼續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選擇作為一名公募基金經理,作為華夏基金投研團隊的一份子,為廣大中小投資者服務,并見證華夏基金發展為國際一流的資產管理公司,見證我國的基金業不斷成長和壯大,這是我的投資理想所在。當然,如果我的投資風格確實無法再適應公募基金發展的要求,我也只能考慮其它的發展路徑。只是目前,沒有這方面的任何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