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程俊琳
雖然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不用擔憂成立問題,不過面對同行動輒幾十億的規模,為了“面子”基金公司依舊拉著贊助。隨著6月最后一個交易日凈值的公布,前期以來成立的新基金面臨著規模大面積縮水的局面,再次印證了新基金發行中借助了外援力量。
銀河證券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發行成立的新基金中,絕大多數的基金都出現了資產規模急劇下降現象。統計顯示,上投摩根中小盤、興業有機增長、農銀匯理平衡雙利等為數不多的幾只基金資產規模出現增加,多數新基金遭遇縮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基金“瘦身”幅度較大。其中,長城雙動力從期初的4.85億元下降到8228萬元、德盛增利由30.72億元縮水至7.6億元,信達澳銀穩定價值、鵬華滬深300、寶盈核心等基金的縮水幅度同樣惹人注目。
“今年絕大多數基金的凈值上漲,這些基金較期初規模并沒有出現增加,那必然是遭遇了較大的凈贖回。”銀河證券基金分析師馬永諳表示。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分析師分析認為:“資產規模增長的基金更多是因為單位凈值的上漲,總規模并沒有出現多大的變化,屬于申贖平穩的基金。在今年的行情里,縮水嚴重的基金必然是出現了大資金的撤離,或者可以說是幫忙資金離開。”
一家基金公司工作人員也印證了這一說法。他認為,雖然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有回暖趨勢,但在回暖之中發行的競爭就更為激烈。“過去一個月可能只發一兩只產品,今年平均一個月有近10只,基金公司之間的競爭是可想而知的。”在這種競爭之下,拼規模就成為發行期間整個公司除成立之外的頭等任務。“所以在今年的發行中,幫忙資金依舊是大家尋找的共同資源,這一現象并沒有因為發行的回暖而減少。”前述人士如此表述。
對于基金公司而言,發行時已經知道這一天遲早要到來,基金經理在管理一只具有較多幫忙資金的基金時更顯無奈。一位基金經理就曾抱怨:“公司為了規模拉幫忙資金,但這部分資金最低的要求是保本,所以在運作中要極其謹慎。如此一來,基金經理想要激進些,但考慮到這部分資金的性質又不能太靈活。同時,為了應對大資金的贖回,在運作中就必須保持較低倉位,這也必然影響今年的基金表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