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別冶發自北京
基金經理變更頻繁的老話題有了新“變化”。基金經理變更頻繁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近期的基金經理變更原因卻不同往常。
記者經多方了解到,專戶“一對多”業務開展在即,公募業務人才流向“一對多”業務或是導致基金經理近段時間頻繁發生變動的主要原因。截至6月25日,6月份基金經理變更已經多達11起,比去年同期尚多出4起。
專戶“挖腳”公募
昨日,華安基金公告稱,因工作需要,經董事會同意,公司決定對旗下基金經理作如下調整:劉光華不再擔任華安中小盤成長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經理,聘任沈雪峰為華安中小盤成長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經理。
據知情人士透露,劉光華雖然不再擔任華安中小盤成長基金經理,但并不是離開華安基金,而是去做公司的其他業務。而基金公司的業務就那么幾塊,公募、企業年金、專戶業務,目前,各基金公司正積極準備“一對多”專戶業務,劉光華去做“一對多”專戶業務可能性極大。
統計數據顯示,華安中小盤成長今年以來業績出色,截至6月24日,該基金凈值增長率為54%,在主動型股票基金中業績排名處于上游位置。
業內人士指出,由于專戶理財業績要求高于公募基金,且基金又可從專戶業務中獲取業績提成,對于人才匱乏的基金業來說,優秀的公募基金經理“換崗”轉做專戶業務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專戶業務基金經理主要在公募基金經理中選拔,這些基金經理有從公司內部調配的,也有從其他基金公司招聘來的”,北京某基金公司相關人士表示。
此外,對于基金經理近期頻繁變動的原因,銀河證券分析師王群航也表示,近期基金經理的變動原因不同以往,主要是基金“一對多”專戶業務的開展引起的。
基金經理頻繁變更埋隱患
無論基金經理變動出于何種原因,但幾乎肯定地說,造成的后果大多是偏負面的。這一點早已引起監管層的重視。4月初,管理層出臺《基金經理注冊登記規則》實施后,基金經理頻繁的變更現象有所緩解,但是基金經理變更熱潮僅在5月份稍作平息后,6月又重新上演。
Wind統計數據顯示,6月尚未結束,基金經理變更已達11起。其中,金元比聯基金2起,寶盈基金2起,中海基金2起,銀華、諾德、泰達荷銀、嘉實和華安基金各1起。
分析人士指出,盡管A股市場牛年“牛氣十足”,偏股基金普漲的局面讓基金經理的業績壓力驟減,但與此同時,市場行情轉暖,私募基金的“復蘇”對于基金經理來說也極具吸引力。一方面,私募基金沒有公募基金那么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優秀的投資管理人才能夠大展拳腳,同時,私募基金翻倍的收入也極具誘惑力。
如今,專戶業務從“一對一”到“一對多”,公募基金中的“私募”業務正開展得如火如荼,專戶業績更是遠在公募之上,基金經理人才又多了一重選擇。
然而,在基金業人才普遍缺乏的背景下,無論基金經理流向私募基金還是公募基金的私募業務,公募基金都要承受人才流失的巨大損失,而這些損失無疑要由基金持有人來承擔。
“專戶業務是國內基金業的一大創新,開展專戶業務勢在必行,基金經理頻繁變動的根本原因還由于國內基金尚不成熟所致,這也可能是國內基金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對于基金的頻繁變更,北京某基金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