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凈值收復后時代 華夏基金潛水ETF聯接基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5日 02:03  證券日報

  □ 本報記者 袁華

  ——現有兩只ETF都有配發聯接基金的計劃,尚未向中國證監會上報產品方案

  過去的一周,基金界新聞了了。王亞偉率華夏大盤精選基金,凈值一舉超越2007年10月16日牛市頂峰,算是一個。王亞偉在自己的題目——“給投資人帶來絕對收益”中, “補考”及格。

  接踵而至的問題是,下一步華夏基金的創新路徑如何設計?是繼續培育王亞偉式的優秀主動管理型基金,還是研發類似長盛同慶的結構型產品,抑或是發揮ETF先發優勢,做足“文章”?

  華夏基金副總裁吳志軍周末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首先將結構型產品剔除出近期創新“清單”。而培育優秀主動管理型基金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吳志軍透露,華夏基金公司一直進行ETF聯接基金產品的研發工作。現有兩只ETF都有配發聯接基金的計劃,但尚在等待上報產品方案的合適時機。

  ETF市場發展均表明,個人投資者是ETF的主要投資群體

  隨著ETF投資者教育的日益深入以及ETF投資價值的日益顯現,個人投資者及投資顧問對于ETF的投資興趣越來越濃厚,使得個人投資者的投資規模在ETF市場中已經超越機構投資者。從資金流量來看,近年來,個人投資者已經取代機構投資者成為ETF新增現金流量的主要來源。我國ETF投資者結構也逐步由機構投資者為主轉為個人投資者為主,但與國際ETF市場的投資者結構相比較,我國的機構投資者的持有比例相對較高。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我國ETF投資者開戶數(簡單合計)已經超過55.77萬戶(2007年底為39萬戶),基金平均開戶數超過11.1萬戶(2007年底7.9萬戶),個人投資者的持有比例平均為59.8%(2007年底為56.4%),機構投資者的持有比例平均為40.2%(2007年底43.6%)。通過兩年的數據比較,顯示出個人投資者的增長情況。相比較國際ETF市場,國內ETF產品在資產規模、發展速度、資金流量以及市場份額等方面均相對落后。

  銀行渠道個人投資者受限,是制約我國ETF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內ETF相對于其他股票型基金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除了國內目前證券市場缺乏融資融券等金融工具、缺乏長期投資者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ETF的投資者必須通過場內交易系統進行ETF投資。由于國內目前分業管理的金融體制,銀行不能直接接受投資者通過其辦理場內交易業務,所以,對于絕大多數銀行渠道的投資者而言,難以參與ETF投資。此外,即使是場內交易的投資者,由于ETF申購模式為組合證券的實物申購方式,通常最低申購規模高達100萬元以上,也并非一般投資者可以承受。

  銀行渠道受限對個人投資者拓展的影響,可以從傳統指數基金與ETF的持有者結構差異得到證明。截至2008年底,指數基金(含ETF)持有人開戶數超過700萬戶,基金平均開戶數超過39萬戶,機構投資者的持有比例平均為20.89%,個人投資者的持有比例平均為79.17%,無論是個人投資者的開戶數量還是持有比例均遠高于ETF。

  聯接基金有助方便更多的個人投資者投資ETF產品

  目前,主要通過各大銀行渠道銷售的普通開放式股票基金深入人心,已經成為投資者進行投資理財的主要方式,因此,在銀行渠道開通ETF聯接基金的銷售能夠方便更多的個人投資者投資ETF產品,有助于推動ETF規模增長,也是發展ETF的當務之急。

  華夏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經理周林林告訴《證券日報》,華夏基金公司2009年產品創新主要方向是交易所產品(包括ETF、LOF、創新封閉式)以及QDII(包括QDII專戶)產品。前者的空間在于可以通過交易的靈活性將基金的收益特征分解,后者的空間在于全球多樣化的投資工具可以為基金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因此,華夏基金也在這兩個方向上準備試行一定的產品創新。

  華夏基金已經開始研發海外指數基金,跟香港恒生等指數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相比而言,指數基金的管理難度要小于公司現有的積極管理型的QDII基金,而且費率較低。但是指數基金的表現反映海外市場波動,這一波動可能幅度較大,所以適合投資者長期持有或者進行分散化的資產配置。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