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早報記者 肖莉
雖然基金“一對多”專戶理財業務本月初已政策開閘,但具體細則遲遲未出。早報記者昨天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對于之前爭論的一些細節,監管部門已基本達成共識,預計具體實施細則有望本月內出臺,由于實施備案制,一些基金公司在細則出臺后就將推出專戶產品,從目前各基金公司的準備情況來看,“專戶第一家”交銀施羅德可能再拔頭籌。
基金業內再起分歧
200人上限“不夠用”
5月12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基金管理公司開展特定多個客戶資產管理業務有關問題的規定》,該規定于6月1號開始實施,標志著基金公司專戶理財“一對多”業務正式開閘。然而,截至早報記者發稿時,關于基金“一對多”專戶業務的具體實施細則仍未出臺,知情人士告訴早報記者,“一對多”專戶有望在本月內出臺。
知情人士稱,關于之前機構爭議較大的三個分歧(詳見早報5月31日A31版《“一對多”新規面臨三大爭議》),目前已基本達成一致:“一對多”專戶可以不收申購費、贖回費,具體由各產品情況來定,但考慮到專戶業務的成本不低,不能不收托管費以及基金公司的固定管理費,其固定管理費不低于公募基金的6折。
另外,基金專戶的業績提成是否應預留“回撥”以及基金專戶是否召集持有人大會這兩大爭議,也已基本清除障礙,目前監管部門與各機構基本達成的一致意見是,不搞回撥以及不設持有人大會。
不過,原先并無異議的一些門檻,目前在機構中出現分歧。有基金公司高管告訴早報記者,由于目前投資者對“一對多”專戶的參與熱情非常高,200人的投資者人數上限,或許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一些基金業人士提出提高“一對多”專戶的人數上限。
按照證監會于5月12日頒布的上述規定,單個資產管理計劃的委托人人數不得超過200人,且客戶委托的初始資產合計不得低于5000萬元。
交銀或再拔頭籌
首個產品股票上限100%
知情人士告訴早報記者,與公募基金的審批制不同,基金專戶產品采取備案制,因此一旦“一對多”專戶細則出臺,基金公司可隨時募集成立“一對多”專戶產品。從目前各基金公司的準備情況來看,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有望成為第一個發行成立“一對多”專戶的基金公司。
交銀施羅德專戶理財部總經理沈斌毫不諱言對“一對多”專戶第一單的野心。他昨天表示,公司愿意成為基金業中專戶業務的“試金石”。
沈斌透露,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較早就開始了“一對多”業務的準備工作,且是基金公司中首家與軟件公司合作開發業務服務平臺的公司,目前已經過多次測試,待業務正式開閘之后就可上線投入使用。
與此同時,交銀施羅德已與多家銀行溝通,商討專戶業務的具體合作,并開始準備與銀行間的協議等工作。目前交銀施羅德接觸的客戶中,已有為數不少表現出對“一對多”專戶的濃厚興趣,預計第一個產品的募集工作不會遇到太大的障礙。
對于募集區域,沈斌稱,出于對公司第一單“一對多”業務推出的穩妥性的考慮,其擬僅在重點城市進行募集,待產品及相關服務體系更加成熟之后再進一步拓寬募集區域。
早報記者了解到,交銀施羅德公司擬發行的第一只“一對多”產品將屬于靈活配置的類型,股票的投資范圍為0%~100%。但目前中國可投資的標的還比較少,僅存在四種投資形式——股票、債券、打新股和現金。而90%的影響收益的因素是資產的配置,因此靈活的配置形式更有助于資產的增值。
交銀施羅德是國內基金專戶的“第一家”,其不僅簽署了業內專戶第一單,也是QDII專戶第一單的“制造者”,還在今年3月第一個申請專戶進入銀行間市場。
沈斌稱,公司下一步產品開發的方向將是結構性產品的開發,以滿足“一對多”客戶不同的風險要求。今后還可能增加與券商合作的套期保值的產品,也會考慮開發策略保本型的產品。
但他同時表示,盡管公司專戶業務于今年3月正式得到批復,將可進入銀行間市場,且近期得到中國外匯管理總局批復,還可正式投資海外市場,但對于“一對多”專戶的海外投資目前還未提上日程,隨著時機的不斷成熟會進一步再酌情考慮。
專戶市場待啟
A股迎來超級主力
在“一對多”專戶拉開大幕后,基金專戶市場或將迎來最波瀾壯闊的大發展。國信證券預測,專戶理財有望為A股引入2000億~3000億元資金,成為市場的又一支“超級主力”。
目前,國內有30家基金公司可做基金專戶業務。其中,易方達、交銀施羅德、海富通等基金公司,由于在年金業務和專戶上積累了較多客戶資源和經驗,其專戶業務走在前面。
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機構理財部總經理李駿昨天表示,最近一段時間整個公司上下都在做緊密準備,其投資團隊和銷售團隊都在“招兵買馬”,希望推廣這一業務。
李駿透露,公司從2005年開始做年金,目前年金規模非常大。加上由海富通擔任投資顧問的海外業務,該公司非公募業務的實際投資規模超過200億元。
另悉,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從2008年3月簽署國內專戶第一單以來,截至目前已簽訂9單“一對一”業務,還有多單專戶協議正在簽署協議過程中,管理規模有6億元左右。另外,作為投資顧問管理的資金也已達30億元。
這些非公募業務盡管規模仍然有限,但知情人士告訴早報記者,在市場回暖的背景下,這些業務的賺錢效應明顯。
沈斌告訴記者,公司目前運作時間較長的幾單專戶,都提取了業績提成,且提取的業績報酬已高于這部分資產的管理費收入。基金業人士稱,在財富效應下,今年基金專戶不再只是點綴,大規模資金入場成為市場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