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特約作者 崔曉軍/文
關于基金規模和基金業績的關系,業界眾說紛紜:中小基金操作靈活,可以快速實現對股票倉位和行業配置的結構性調整,而大規;鹨话銚Q手率偏低,同時具有流動性優勢,能夠消化大規模申購贖回的不利影響,業績相對穩定。
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從長期來看,基金規模對基金業績不構成重要影響,但如果考察不同市場環境下基金規模和基金業績的關系,便能得出一些更為客觀和更具指導性的結果。
我們對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開放式偏股型基金規模和業績數據進行考察,發現總體來看,統計區間內存在三種形態:單邊上漲、急速下行以及震蕩回升,可以說熊牛轉換的特征十分明顯。
從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為第一階段,上證綜合指數從2006年年初1163.88點迅速攀升至2007年10月歷史最高點6124.04點,歷時1年10個月,呈現出單邊上漲的走勢。
從同期可比開放式偏股型基金的業績來看,大規模基金具有相當優勢,而且基金規模和基金業績存在明顯的正向關系,規模在90億元以上的基金業績平均增長幅度達到458.51%。
總體來看,在牛市行情中,基金規模對基金業績的影響偏正面。
第一,牛市中權重股領漲的結構特征明顯,數據顯示,統計區間內申萬大盤指數、中盤指數、小盤指數分別上漲498.29%、467.51%和288.39%。
因此,基金經理在投資配置時必須進行兩方面的配置,買權重指標股以求保持基金跟上平均業績的增長,而配置個別具有爆發性的個股以獲得超越平均的成績。而基金規模過小,不容易做到在權重股和個股配置上的均衡,直接影響投資業績。
第二,在牛市中,所有行業全呈現出上漲的趨勢,只是在啟動的時間順序上略有差異,對于基金來說,堅持風格可能階段不佳,而風格漂移可能承擔更大的風險,在股票投資上買入并持有或是最好的投資策略。因此操作靈活的優勢在牛市中表現不夠充分。
從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為單邊下跌階段,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上證綜合指數跌幅逾70%。
從不同規;鸬臉I績來看,小基金表現最為突出。
一方面因為小規;鹪趯κ袌鲂蝿葸M行準備判斷的基礎上及時降低了股票倉位,而部分規模偏大的基金調整的難度比較大,如華夏優勢和博時主題在統計區間內均出現了業績大幅度下滑的現象。
另一方面,雖從2007年10月16日以來,大盤指數持續下行,但中間不乏概念股炒作的機會,小規;鹜ㄟ^快進快出,保持較高的換手率,獲取了一定收益,減少了基金凈值下跌的幅度。
從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25日為第三階段,在政策支持及流動性助推下,滬深兩市一改單邊下跌的頹勢,在政策支持及流動性助推下震蕩回升。
從不同規;饦I績來看,在30—60億之間的基金業績表現最好。一方面是因為本輪反彈至今,大盤藍籌股遲遲未動,大規;鸬膬瀯輿]能充分表現。另一方面,對于市場上漲的趨勢,基金經理包括各種機構本來就存在明顯的分歧,使小規;鸬臉I績差異性非常大,平均而言并沒有想象的那么耀眼。
在牛市行情中,選擇規模偏大一點的基金獲得收益可能更高。在熊市階段,小基金在倉位調整和追逐市場熱點和概念股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在結構性行情中(包括啟動階段),中小基金的優勢比較明顯。
(作者為眾祿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