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潞錦
擁有更大的“軀體”是每個基金的愿望,但市場上能夠擁有“強健體魄”的基金畢竟只是少數,更多尚顯“羸弱”的基金一直都處于“強身健體”的狀態中。
對那些希望有一天成為“巨人”的中小基金而言,即便它們的業績很出色,它們也需要為成長付出更多努力。
毫無疑問,在今年以來的上漲趨勢中,曾經在去年飽受質疑的公募基金不少打了一次漂亮的“翻身仗”。
根據Wind統計,截至上周末,有19只偏股方向的基金今年以來的凈值增長幅度達到了40%以上,有4只基金的凈值增長幅度已經超過了50%。如果將時間向前推至這輪行情的起點,那么,自2008年11月以來,偏股方向的基金凈值超過50%的更是多達28只。在這些基金中,一些小基金表現突出。
分析上述小型基金公司旗下產品表現出眾的原因,可以大致歸納出以下三條線索。
首先,從以往歷史記錄看,不少小型基金公司有著不俗的業績。
其次,部分小型基金公司有“做精”個別產品的傾向。某小型基金公司總經理在接受CBN采訪時坦承,目前行業內競爭空前激烈,這促使規模有限的小型基金公司處于“背水一戰”的狀態,這也令公司上下把提高業績作為留住新老客戶、提高口碑的有力手段。“把業績做上去是擴大基金公司影響力最為直觀、也是最為有效的手段。”這里需要補充的是,業內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即基金“難發好做”,簡單而言,越是在新基金發行市場十分蕭條時“出生”的新產品,就越能在后市中發揮其“靈活機動”的特性,也有很大可能成為“黑馬”。從業績靠前的小型基金公司如華商等基金公司旗下產品看,那些首發規模有限的新基金,往往能在市場“牛熊轉型期”脫穎而出。
再者,市場風格也是令不少小型基金公司旗下產品涌現“黑馬”的原因。從去年末以來的行情演繹看,中小市值個股以及周期類股表現十分突出,這要求參與者以更加靈活多變的姿態介入市場、尋求機會,而華商、萬家、東方等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也恰好把握住了市場結構性機會,令自身業績與那些嗅覺一貫靈敏的大型基金公司“比肩”。
令人感興趣的是,從業績排名看,今年以來表現靠前的基金中頻繁使用“兩人制”,即相同基金公司中往往有兩只基金“并肩作戰”。比如,在今年以來業績排名前40只基金中,除了華商和萬家各有2只基金入圍外,華夏、博時、嘉實、易方達、廣發、華安、國泰、國投瑞銀、海富通、光大保德信、友邦華泰這幾家基金公司也各有2只基金進入前40位。需要補充的是,在目前基金公司中,大型基金公司往往擁有指數基金,而指數基金在今年的行情中表現格外出彩,而那些沒有指數型產品的小型基金公司只能通過主動管理以獲得超人業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型基金公司能夠取得一定業績也與其對行情以及個股的把握能力的高低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