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買基金研究中心
自2004年趙丹陽與深國投合作發布第一只陽光私募產品以來,私募基金在國內漸漸成熟,并且業績分化逐漸清晰。業績好的產品炙手可熱,受到投資者的持續追捧;排名靠后的基金則壓力極大,甚至面臨清盤的危險。
當我們把目光集中到私募陣營內部,試圖分析私募基金經理的出身是否對業績有著重大影響時,我們發現,不同出身的基金經理的確帶給投資者差異化的回報。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經理成功的概率更大。
公募出身者優勢明顯
將私募基金經理的出身劃分為公募、券商和民間三類,以代表他們之前主要的從業經歷;為檢驗基金經理在牛熊轉換中把握市場的能力,選取至少跑滿12個月的產品。可以看出,在私募陣營內部,公募基金出身的基金經理明顯優于券商以及民間出身的基金經理。并且,券商類基金經理的業績除在近12月略低于民間基金經理外,在近18月、近24月的時間段上明顯跑贏民間類。總的來說,出身不同與業績的差異呈現出一定的相關關系。
在近12月的收益率上,公募出身的基金經理領先優勢明顯。有64.71%公募出身的基金經理獲得正收益;在券商出身的基金經理中,這個比例為40%;在民間人士中,這個比例與券商基本相當,為38.89%。
除了收益外,也需要同時考慮風險因素。統計發現,公募基金出身者的產品,有45%落在“低風險高收益”區域;券商出身者的產品只有40%落在該區間;民間出身者只有26%。另一方面,在“高風險低收益”這個表現相對較差的區域中,完全沒有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
優秀管理人的典型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公募出身的基金經理只是成功的概率更大一些而已,其中也不乏失意人;而出身于券商和民間的也不乏精英人士,如朱雀、金中和、新價值的管理人等。
總的來看,業績優秀的私募管理人,一般具備幾個條件:有證券研究或交易經歷,依托于原公司強大的投研平臺,在團隊和實際操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在公開的平臺上操作過,有公開的業績可查,或至少有較好的口碑;從業時間較長,至少5年以上,并經歷過牛熊市;有明確的投資理念和自己的投資風格,能堅守自己的理念和風格的基金經理更有可能帶來長期穩定的收益。
今后隨著公募基金“一對多”專戶業務的開閘,對私募來說,直接競爭領域又多了一塊;對投資人來說,可選擇范圍則更廣了。相信適用于優秀私募的典型路徑,對公募的“一對多”專戶來說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