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邢 力
記得2007年的大牛市中,許多基金紛紛以分紅的方式進行持續營銷,記者有兩個朋友就被這種營銷方式給吸引了。其中一個說他準備在分紅前購買某某基金,就是所謂的“搶分紅”,他認為基金剛一買到就有紅可分,好像天上掉餡餅,豈不劃算?另一個則恰恰相反,說準備在分紅后購買某某基金,因為分紅后基金凈值降低了,同樣的錢可以買到更多的份額,這樣才是真的“貪到便宜貨了”。
直到我把基金分紅的來龍去脈和他們講清楚了,他們才恍然大悟——投資收益和分紅本身并沒有任何關系,他們其實都被基金公司的營銷手法給忽悠了。
事實上,目前國內許多老百姓對基金投資的認識還存在不少誤區,這一方面是由于許多人缺乏基本的理財知識,另一方面也和基金公司的片面宣傳有關,基金分紅就是典型例子。本來分紅只是一種中性的制度安排,只是投資回報的一種體現方式。用小沈陽的話說,“這個可以有”(當然也可以沒有)。然而在牛市中,分紅條款被基金公司經營成了吸引投資者的有力武器,不該分紅的也硬要大比例分紅;在熊市中,分紅條款又被基金公司忘得一干二凈,該分紅的也硬是不肯分紅。
說到底,許多基金公司只是根據是否符合自身最大利益來作為是否選擇分紅的依據,而沒有把分紅看作一項必須履行的義務。而造成這種局面長期得不到解決的根本原因,還在于管理層在基金分紅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律法規上,存在條款不一、界定模糊的情況,一些基金公司正是鉆了這種制度不健全的空子,在基金合同里玩有利于自身的“擦邊球”游戲,這才引發了關于基金分紅的爭議。但愿證監會此次發文后,能夠把基金分紅帶上規范的軌道,避免今后再出現類似的糾紛了。最后,我想再次提醒投資者認清分紅本質:1、基金投資回報不取決于是否分紅或分紅多少,關鍵還是取決于基金公司的投資管理能力。2、基金分紅對個人投資者無本質影響,如果看好后市或者看好手上的基金,即使分紅了,投資者也還是應選擇“紅利再投資”,如果不看好后市或不看好手上的基金,投資者就應該選擇贖回基金,沒必要被動等待基金公司分紅。3、對于希望能定期獲得現金分紅回報的投資者(比如退休人群),則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的分紅型基金。當然,前提是這支基金的合同書里明確規定了分紅的比例、時間等信息,并一直嚴格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