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提要)養只“雞”,等著分紅下蛋,是很多基民的想法。因此對于一毛不拔的“鐵公雞”,許多基民都恨之入骨。然而,不分紅的基金一定不是好基金嗎?其中的思維誤區值得我們深入地剖析一番。
文 本刊記者/邢 力
在分析基金公司為什么不肯分紅錢,我們先來看看基金分紅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基金分紅是中性的
所謂基金分紅,就是基金實現投資凈收益后,將其分配給投資人,是投資回報的一種體現方式。其本質是經過會計處理后,把基民的錢從左口袋轉移一部分到右口袋,并不改變總的數目。也就是說,分紅只是對投資收益進行分配,它本身并不會憑空創造出新的收益,也不會改變既得收益。因此基金分紅本身是中性。
盡管分紅本身只是一種收益分配的制度安排,但它對封基和開基的影響卻是不同的。
“分紅對于封閉式基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封閉式基金存在高折價,因此基金持有人希望通過高分紅而引導封閉式基金回歸凈值!背啃腔鹧芯恐行难芯繂T王蕊表示。
事實上,我國的封閉式基金由于在創立時就有嚴格的分紅規定——當年90%的可支配收益必須在次年進行分紅,因此原先封基分紅并沒有多少爭議。不過從2007年我國執行的新會計準則加入了“公允價值”一條后,也導致了封閉式基金的分紅出現了爭議——有的封基在計算利潤時扣除了公允價值,有的則沒有。計算方法不同,導致兩只投資收益相同的封閉式基金可能會有不同的分紅方案。
不過封閉式基金正在逐步退出資本市場的大舞臺,目前基金中的主流是開放式基金,基金分紅的爭議也更多地集中在開放式基金上。
然而分紅本身對開放式基金的影響要比封閉式基金小很多。開基的分紅方式有兩種:現金分紅和紅利再投資。選擇現金分紅的效果和贖回基本相同,即把左口袋錢放到右口袋中,而選擇紅利再投資的話則等于把左口袋的大面額鈔票,換成了小面額鈔票,并繼續放在左口袋中。比如原來買了1000份凈值為2元的基金,分紅后變成了2000份凈值為1元的基金,結果基民口袋里的錢一點沒變——還是2000元。
分紅與否有影響
盡管分紅本身對投資收益沒有直接影響,但卻可以在技術層面上降低投資成本。在美國,基金分紅可以起到避稅的作用,因為基民投資基金獲得的收益要征收資本利得稅,但由于美國政府鼓勵分紅,所以基民從基金獲得的分紅收益就可以免征資本利得稅。另一方面,分紅可以為本就有意贖回部分基金的投資者免去贖回費。
而按照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的規定,我國從2008年3月起,企業在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上的紅利所得可以免征企業所得稅,而差價收入要征收企業所得稅。即對企業投資者來說,基金分紅也能起到避稅效果,但對個人投資者來說,基金投資不管是紅利所得還是差價所得,都不需要繳納所得稅。不過個人投資者依然可以依靠分紅來免去贖回費。
除了這一操作層面上的好處外,基金分紅也可能對基金的短期走勢產生一定影響。因為分紅需要賣出股票,降低倉位以兌現收益,所以當分紅后市場上漲時,分紅一定程度上會對基金凈值的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選擇現金分紅的投資者,相當于主動減倉了,但當分紅后市場下跌時,分紅卻又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基金凈值的下跌幅度,客觀上起到了規避市場風險的效果。
換而言之,在牛市中,基金經常分紅會降低投資回報,在熊市中,則反而會起到降低風險,鎖定收益的作用。比如2007年10月17日,萬家180基金每十份分紅8.9元,客觀上大幅降低了該基金的倉位,因此從10月中旬上證指數登頂6100點到12月中旬滑落到4800點的這段下跌行情中,萬家180基金的凈值跌幅在所有投資主板市場的指數基金中是最小的。
是否合規看契約
要注意的是,盡管分紅客觀上會對基金的短期走勢產生一些影響,但長期看,決定基金走勢的依然是基金經理的操盤能力和整個市場的走勢。因此我們不能以是否分紅作為評價一個基金是否優秀的標準。如果基金合同中沒有硬性分紅規定的話,則分紅與否完全可以由基金公司說了算,但如果基金合同中明確規定要分紅的話,則基金公司理應分紅。
比如華寶興業收益增長和南方穩健成長2號一樣,成立將近三年,每年都具備分紅的條件,卻從來沒有分過紅。然而該基金的合約中卻只是說“該基金收益每年最多分配6次,每次基金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可分配收益的50%。”規定了分紅次數上限和每次分紅比例下限,卻沒有硬性規定必須要分紅,因此其是否分紅完全取決于基金公司。就算三年不分紅,也依然沒有違反合約。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表示,基金是否分紅最終還是個契約問題,基金只要沒有違反契約中的分紅約定,就沒有問題。投資者完全可以選擇根據自己的投資需求,選擇高分紅基金,或者不分紅的基金。而此次南方穩健成長2號的問題正是出在了其基金合同中明確有“全年分配比例不低于年度可分配收益90%”的約定卻沒有執行,違背了契約精神,因此才被張遠忠律師抓住了“小辮子”。
不分紅只為管理費
那么南方基金為什么死活都不肯分紅呢?
基金公司在該分紅(可分紅)而不分紅時給出的擋箭牌幾乎如出一轍——不分紅是為了給投資者創造更大的價值;鸸镜倪壿嫼芎唵危耗銈冑I基金不就是希望凈值增長好多賺錢嗎?要是剛賺到點錢就馬上分給你們了,那還怎么進行擴大再投資呢?那還怎么實現利滾利的復利增長呢?基金就是應該長期投資才對嘛。
然而上文的分析已經指出,基金的好壞并不取決于是否分紅,經常分紅的基金不一定是好基金,反過來說,基金經常分紅也不見得就會降低投資回報。這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關或者負相關。想繼續持有基金的投資者就算你分紅了他也還是選擇紅利再投資,不想持有基金的投資者就算你不分紅他一樣會用腳投票——贖回走人。況且在熊市中,經常分紅也可以在客觀上起到規避風險,鎖定收益的效果,因此基金公司給出的不分紅理由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事實上,部分基金公司之所以死也不分紅,完全是其自身利益在從中作梗。因為基金資產凈值規模越大,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費用越高。如果要分紅,必然會減少基金管理規模,從而減少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
據天相投顧相關統計,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A股跌幅近70%的情況下,基金公司獲得的管理費收入卻創了歷史新高,比2007年還多了8.28%。這個數據也許可能佐證一些問題。以南方穩健2號基金每年1.5%的管理費率計算,僅未分紅的97.35億元就為其額外帶來1億多元的收入。
那為什么在牛市中,基金公司卻大多毫不吝惜管理費,屢屢大比例分紅呢?這是因為牛市中分紅,大部分基民會選擇紅利再投資,同時作為一種營銷策略,還因為迎合了國內基民喜歡低凈值基金的新立偏好而能吸引大量新申購資金涌入。結果分紅不但不會流失管理費,反而會讓基金規模驟增從而讓基金公司賺到更多管理費。
可在熊市中,跌破凈值的基金滿地都是,市場人氣低迷,高分紅根本吸引不到新基民的加盟,因此基金公司寧愿少分紅、不分紅,既保住了管理費,同時也省卻了減倉變現的壓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