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安證券前總裁楊駿在2006年以新型私募基金管理者身份重返A股市場,三年之后,卻再度宣告離開A股市場……
再別楊駿
● 本刊記者 趙楊
在國內的私募界,楊駿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
他曾經是90年代中國資本市場上叱咤風云的君安證券老總,也曾因卷入風波一時的“君安事件”而被迫淡出投資界。幾經風雨,見證著中國股市的發展歷程。
2006年的A股市場如火如荼,股權分置改革這項重大舉措令眾多投資人對A股市場充滿期待。這一年,楊駿率先在平安信托發行了證券類私募理財產品平安·曉揚信托一期。該計劃最低認購金額為200萬元,起始額在中國同類型的信托產品中為當時最高。回顧歷史,楊駿對A股充滿信心,2007年他曾說:“今后一二十年,我和我的團隊只看中國。”
之后,楊駿又接連在平安信托發行了二期、三期信托產品。伴隨著08年股市的巨幅下跌,楊駿管理的信托產品凈值也不斷縮水。究竟是投資人的壓力抑或是其它原因?在時隔兩年之后,楊駿宣告退出市場。曉揚投資管理的信托產品將由2008年以來表現出色的私募機構淡水泉公司代為管理。
戰績不佳
楊駿的離去讓我們想起了2008年初引起私募界軒然大波的趙丹陽清盤事件。如果將這兩件事情相提并論,那么這些事件的共同之處都是選擇在市場單邊上漲行情中退出,所不同的只是點位和退出機制不同。
在私募界,很多投資人的個性都十分明確,在市場不符合自己的投資理念時,退出是對投資者最負責的方式。趙丹陽如此,楊駿亦如此。楊駿針對退出作出的解釋是,“國內的投資方式不適合我,我們更擅長投資港股”。 熟悉港股的人都知道,雖然港股是T+0交易,并且沒有漲跌幅限制,但是大多數一二線股票的波動較A股要小的多。早在楊駿還在君安任職時,他創立了君安證券研究所,在當時的國內證券行業可謂獨樹一幟。這或許是楊駿重視公司價值研究,不喜歡中國股市的投機風格的主要原因。
根據平安信托公布的基金凈值數據,楊駿在A股市場投資的三只信托產品自08年以來,縮水嚴重。據其它媒體報道, 截止4月15日,一期已經從08年初的單位凈值1.6782跌至0.7249元,縮水56.8%,且期間沒有分紅。二期產品期間縮水56.54%,三期產品成立以來縮水54.37%。相比而言,曉揚投資在香港市場上推出的曉揚成長基金和曉揚機遇基金則表現較好,自成立以來兩個基金累計收益分別為88.21%、69.63%。
廉頗老矣?
在國內的私募界,很多至今非常活躍的私募精英都出自楊駿的門下,例如東方港灣的但斌、天馬資產管理公司的康曉陽等。股票市場永遠都是此起彼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這些私募梟雄還在浴血奮戰,楊駿的離去留給我們的只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疑問。
雖然不象上一輪牛市那樣牛氣沖天,年初以來40%以上(截止4月20日)的漲幅已經可以稱的上是個小型的“牛市”。但是楊駿卻踏空了整個一季度的行情。數據顯示,曉揚投資系列的三只陽光私募產品最近一個季度的回報率徘徊在0.4%-1.8%之間,而同期滬指漲幅28.35%。
在國內從事私募行業壓力無疑是巨大的。以今年以來的這輪行情來看,根據國金證券的統計,一季度內144家非結構化證券投資類私募基金產品平均收益率為15.68%,絕大多數跑輸了大盤。其中表現最佳的深國投·睿信2~4期的平均收益在50%以上,而小部分產品同期凈值還出現了縮水,與高收益產品的業績差距達到了60%以上。這樣巨大的業績分化,對于負責任的投資顧問而言,業績壓力甚至比公募要沉重的多。
無論怎樣,楊駿十余年市場的坎坷沉浮,必然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一路走好,楊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