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首季基金公司的“大減小增”,基民稱“看不懂”
東方早報記者 肖莉
一些大基金公司規模不增反減,一些小基金公司規模不減反增,這是已披露的基金一季報中反映出來的奇特現象。
固定收益產品“施法”
已披露的基金一季報顯示,今年一季度,管理規模超過800億份額的八大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份額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縮水;與此同時,一些小基金公司包括國聯安、新世紀、益民、華富、摩根士丹利華鑫等,卻出現管理基金份額增加的情況。
此前,基金行業中各家基金公司的規模參差不齊。大基金公司的管理資產可以超過2000億元,而一些小公司還停留在50億元以內。
特別是2008年以來,大基金公司憑借在牛市積累起來的優勢,良性循環,持續擴張;而小基金公司卻面臨前所未有的艱難競爭環境。
業內人士猜測,由于現行基金規模排名是按照基金資產或資金份額,而不是按照折算后管理費收入,所以個別大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在年末會有所增長,但到了來年一季度,“幫忙”的貨幣市場基金被“擠出水分”,部分大基金公司的規模因而明顯縮水。
小基金公司大翻身
從統計來看,“大減小增”的緣由確實在于固定收益類基金產品“施法”。今年一季度,小基金公司的貨幣市場基金和債券型基金規模在增長,而大基金公司同類型產品的基金規模在萎縮。
貨幣市場基金方面,一季度末,未出現凈贖回的貨幣市場基金僅10只左右。其中包括摩根士丹利華鑫貨幣、融通貨幣、華富貨幣等。晨星數據顯示,這些基金在今年一季度的回報均位于前1/4之列。
規模和業績正相關的聯動規律也再次得到驗證。此前這一規律被大基金公司屢試不爽,一些小公司雖然也偶有業績異軍突起的情形,但是由于持續時間較短,導致規模和業績反而形成反比,因而更容易被持有人贖回。
但今年一季度一些小基金公司產品的持續良好表現,讓其滾雪球效應愈加明顯。
股票基金方面,金鷹中小盤基金一季度凈申購比例超過200%,堪稱小基金公司偏股型基金投資能力的大翻身。晨星數據顯示,在股票型基金和基金配置型基金綜合比較中,該基金今年以來回報排名前五。
債券型基金方面,一季度內,華富收益增強債券型基金規模翻倍。晨星數據顯示,該基金今年以來業績排名始終位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