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專戶一對多放行,正成為理財領域關注的焦點。
這一創新舉措,攪亂了基金、券商以及私募等資產管理市場的“一江春水”。
基金跨界殺入私募領域
年后下發的基金專戶理財一對多征求意見稿,不過才6頁紙。但它在證券領域掀起了一輪風波,并即將改變高端理財市場的格局。
周晨是深圳一家大型創新類券商理財發展部副總監,專門負責集合理財以及定向理財的發行業務。這幾天,他和同事一邊研究基金專戶一對多的文件,一邊和證監會機構部人士溝通。
“基金一對多放開,我們就沒飯吃了。它會把我們的高端客戶搶去一半。”周晨說,基金專戶一對多的業務有兩道殺手锏,一是人數在200人以內的小集合功能,二是備案制。
截止到目前,私募、基金以及券商在高端客戶的定位上錯落有致。100萬元至千萬元級別的客戶歸私募,以信托方式集合;1000萬元~5000萬元的超級大戶由券商抓著,而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客戶,則納入基金專戶理財旗下。其中,券商和基金都是一對一服務。
但基金一對多開閘后,基金專戶個人的門檻降到了50萬元,比私募的100萬元還低。顯然,私募的市場份額將會被搶一部分。同時,“它對集合理財的高端客戶也會帶來巨大沖擊。”周晨透露,集合理財的門檻是5萬元和10萬元,但其中50萬元的高端客戶占一半以上。
另外,專戶一對多是備案制,基金將產品上報證監會,若管理層在10個工作日沒有提出意見,就可以開始發行。而集合理財發行由證監會機構部審批,流程至少也要3個月。 “集合理財沒辦法跟專戶抗衡。有些大基金公司,有幾十號人馬在開展專戶業務。”周晨注意到,目前有超過30家基金公司獲得專戶理財資格,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基金公司殺進高端理財市場。
其他券商顯然也注意到了基金專戶一對多開閘的威脅。“以集合理財資金的占比來看,500萬元以上的客戶資金占30%,100萬~500萬元占50%,剩下的是50萬元左右的零散客戶。”國泰君安資產管理部人士表示,公司客戶以高端為主,受到的沖擊會比較大。
為此,各家券商紛紛向證監會機構部反映,要求享受基金的同等待遇,放開定向理財一對多業務。“各家券商都在叫嚷,上海券商打算聯合向證監會反映意見,北京的中信證券也在跟管理層溝通。”海通證券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
“券商定向理財一對多會放開,但還沒有時間表,肯定會比基金一對多的放行要慢。”周晨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基金一對多業務屬于基金部管,這是負責資產管理的專業性部門,人手多,放行業務快。但券商資產管理業務是由機構部管,這是綜合性部門,還要處理券商的直投等其他業務,進程比較慢。
與私募一樣,券商定向理財的門檻是100萬元,而基金一對多的起點則是50萬元。周晨預計,一旦券商和基金的一對多業務開閘,這三類機構的跨界競爭將更為火熱。
券商創新叫板基金
除了在定向理財上與基金奮勇爭先,券商新推的集合理財,也瞄準了開放式基金來創新。
近日,“銀河金星1號”吸引了不少業內人士的眼光。該計劃說明書顯示,與開放式基金類似,這只產品將在3個月的封閉期后,每個交易日開放,成為券商推出的“準基金”理財產品。
“天天開放,意味著產品有更好的流動性,這是我們區別于其他集合理財的優勢。”銀河證券資產管理部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介紹,股票類的集合理財是一周或一個月,甚至是3個月才開放,這在流動性上要比基金差。“產品實行天天開放,就是希望與基金比,我們也沒有劣勢。”
天天開放雖然比較麻煩,但券商在技術上都可以操作。“我們以后的新產品也會天天開放,主要是方便投資者。”國信證券資產管理部總經理蔣國云表示。而有些券商則打算先觀望一下效果。“我們打算先看看銀河的銷售情況,如果確實有利于營銷,我們也會效仿。”另外一家創新類券商人士說。
除此以外,集合理財還針對開放式基金的“弱點”,在管理費和提取業績報酬等方面進行創新。
“基金凈值虧損時仍收取1.5%的年管理費,這讓投資者反應很大。針對這點,我們設計的新產品將改為實現正收益時才收取管理費。”周晨說,這已成為集合理財的一大趨勢。
據了解,最早采取管理費創新的是中投匯盈核心優選。該產品規定,在產品無收益或收益為負的時候不收取管理費。隨后,這一讓利投資者的做法為不少新產品所用。例如,2008年12月,“國元黃山2號”表示自成立之日起半年內,暫停收取管理費、銷售服務費。
曾經,投資者對于券商提取較高的業績報酬有所不滿,而新發的集合理財產品也針對這點做出了改變。
以國信為例,其早期發行的“金理財”價值增長的業績報酬提取比例是“年化收益率超過6%部分的20%”。而2008年10月發行的“金理財”4號則規定:“當產品獲得超過10%年化收益率時,只提取超過部分的10%”。
這也是行業趨勢。2008年中期以前,集合理財提取業績報酬的比例為15%~30%不等,有些甚至是高達50%。但如今,這一提取比例下降到了10%。
此外,針對基金有最低倉位限制,券商還打出“空倉”牌。2008年底前,集合理財的資產配置上沒有空倉運行的條款,但這點正在改變。例如,“金理財”4號的股票投資比例為0~70%,基金投資比例是0~50%,固定收益率品種的比例則不低于5%。
產品趨同配置高度靈活
盡管集合理財在營銷時打出創新牌,但券商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創新只是小打小鬧的區別,基金和集合理財正走入趨同的趨勢中。”
“產品沒什么區別,新發品種全是高度靈活。”趙群(化名)是深圳另外一家創新類券商的總經理助理。他注意到,節后新發的產品,大部分是全能型的高度靈活品種。
例如,民生加銀品牌藍籌靈活配置型基金中,30%~80%的資產投資于股票,20%~70%的資產配置于債券等資產。“這說明其在市場上升時期股票倉位可達80%,是激進的股票基金;而在調整市道,卻變身為穩健的債券基金。”
與基金相比,集合理財的靈活性要更勝一籌。還是以“銀河金星1號”為例,股票資產配置比例是20%~90%;國債、公司債等比例為0~75%;銀行活期存款等現金類資產比例是5%~80%;基金為0~20%,權證則是0~3%。這五大配置比例表明,該產品幾乎囊括了目前市場的所有投資范圍。
為何基金和集合理財均不約而同地步入高度靈活的趨同中?“高度靈活的產品比特點鮮明的品種更好賣。”趙群說,集合理財在發展初期也追求特性和創新,但后來發現投資者群體總是希望管理人能在市場下跌時保本,在上漲階段能跑贏指數賺錢。從而,高度靈活產品成為一個很好的賣點。
而基金人士也認同這一點。“國內的投資者還不具備資產配置的能力,他們寄希望于基金經理能將這一職能擔負起來。”廣州大型基金公司的產品設計經理認為,靈活配置產品的出現,正是為了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靈活配置是把雙刃劍
“進可攻,退可守”是靈活配置產品的特性。但換個角度來看,這其實是把雙刃劍。因為市場瞬息變化,要踩準節奏并非易事。而且,選擇越多,對管理人的要求也越高。
“產品設計的初衷是震蕩時期避險,上漲階段進攻。但萬一做反了呢?”趙群在2008年產品發行時跑了不少地方,但他發現,沒有一個投資者提出這個疑問。
趙群所在公司的集合理財是一只股票投資為20%~95%,債券比例為5%~80%的靈活產品。2008年,采用輕倉和買入債券的策略,該產品的凈值一直保持在0.98元以上。但它在這波股票行情中表現黯然失色。
基金中也存在類似的案例。記者查閱2008年基金報告時發現,一只自稱下跌市場時降低股票配置的混合型基金,股票倉位高達85%,遠遠高于股票型基金66.7%的平均倉位。
“市場變化很快,靈活配置的策略恰好與市場方向相反的概率也很高。”深圳一位混合型基金經理承認,從做出判斷再到行動,管理人需要快速做出反應,這對基金經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很難每次都踩準節奏。
目前,無論是基金還是券商,都意識到了產品逐漸趨同的問題。但基于市場特征和投資者需求,他們預計高度靈活配置的產品還將流行一段時期。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