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業全球基金 李小天
被紐約時報稱為可能是“華爾街歷史上最大的詐騙案”——麥道夫騙局,像一枚“圣誕震撼彈”在去年12月案發,涉及金額高達500億美元,受害者達數千人,其中包括房地產大亨祖克曼、諾貝爾獎獲得者威瑟爾創立的基金及傳奇人物棒球投手柯法斯等眾多名人。
據說在過去的20年內,伯納·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名下的賬戶每個月能像時鐘一樣準時產生將近1%的收益,卻從不發生虧損。但結果卻像麥道夫在寓所內向兒子承認的那樣,他所炮制的是一個巨型金字塔式的“龐氏騙局”,其最基本的手法,就是用欺騙拉攏下線,將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
實際上,這種手法其實并不新鮮。最新出版的《中國臺灣股市大泡沫》一書,講述20年前中國臺灣大牛市中,有超過200家的地下投資公司繁榮發展,他們所采取的“盈利模式”,正是“龐氏騙局”。當時中國臺灣第四大地下投資公司,以6%的月利率募集了40億元新臺幣,這些資金都被投入到澳門賽馬會俱樂部,而這家俱樂部甚至無法達到盈虧平衡。當股市泡沫破滅,地下投資公司破產,公司高管潛逃海外后,至少有10名投資者因此而絕望自殺。
除了對專家、對美好到反常的投資回報的盲從外,這些可怕的騙局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投資者對“有用的信息”并不加以關注。《華爾街日報》的個人理財專家提到過一個有趣的調查結果:“四分之一的投資者在不研究該基金財務狀況的情況下就簽支票投錢。將近三分之一的人不總是對基金經理的背景加以調查。6%的人在把錢交出去之前甚至都不讀一讀他們的招股書。”
如果你在購物的時候會貨比三家,那么在投資方面則應該更慎重,因為投資的風險明顯更大。從這個角度而言,決定投資與否的關鍵因素絕非誘人的投資回報或專家的大力推薦,而是你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以史為鑒,無論是中國臺灣地下投資公司還是美國的麥道夫騙局,都給了我們許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