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程俊琳
記者近日從相關渠道了解到,基金評價市場規范化工作處于穩步推進之中。《基金評價機構管理辦法》將于近期出臺,首批獲得資格的機構名單隨后揭曉。同時,國內部分評級機構躍躍欲試,以期改變目前基金評價市場以業績為主的單一格局。
基金評級將持證上崗
據悉,為提高我國基金評價系統的科學有效性、加強基金評價市場的有序性,監管部門去年以來多次表示將對整個基金評價體系進行規范,相關牌照的發放被視為主要舉措,這項工作到目前為止一直在推進當中。
經過幾個月的準備,申報的合規機構已經有眉目。《辦法》出臺之后將會迎來首批具備資格的評級機構。市場人士分析,從相關準備情況看,首批獲得牌照的評級機構可能會是銀河證券和天相投顧。不過記者就此事采訪銀河證券基金評級業務負責人胡立峰時,他并未給予肯定答復。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基金評級市場一直以來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面。來自券商、媒體以及專業機構都在參與基金評級。由此造成基金評價結果五花八門,各項大獎魚目混雜。對投資者而言,這樣的評級及結果失去參照意義。
銀河證券基金分析總監王群航表示,我國基金評級機構采取的是定量評價方法,即以基金數據為基礎的綜合評價方式。“問題在于一些機構并沒有掌握詳實的基金數據,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評級就不可靠。”更多機構在人員配備上層次不齊,基金的原始數據更是缺失,這種評價就失去了基礎。多家基金并未根據國家一級標準分類,得出的結果就必定存在差別。
事實上,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一些研究機構為了自己的利益,拋棄了恪守公正的原則,和基金公司“手拉手”,不惜以基金優評換取背后合作。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這是監管部門有意對整個基金評級市場進行規范的主要原因。”各家評級機構都在積極準備上報監管部門,以期通過此次牌照的發放為自己“正身”。
基金評級體系謀變
就在各家爭論以業績為基礎的基金評價體系時,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江賽春日前表示,目前市場的基金評價體系是基于定量的方式進行事后評價,是從結果角度進行的考量,是對投資本身的關注。其結果存在被單純誤讀的風險。“需要一種不同的評價體系來對業績背后的實力進行評價”,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計劃在年后推出以定性為基礎的基金評價體系同時發布第一家基金公司評估報告。
基金公司受訪人士均表示,目前的基金評級體系確有需要創新的地方。單純的業績標桿是投資者的參照基礎,同時也帶來整個基金業的混亂,基金因為排名壓力不惜采取短期化操作。江賽春介紹,目前著力于借助定性的手段來進行綜合評價,“更關注基金業績背后的東西。”
盈利模式成關鍵
據了解,這種基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基金評價體系并非獨創。世界三大評級機構惠譽、穆迪和標準普爾在評價體系上已經發展了幾十年,他們所作的是基于整個公司實力的綜合評價。
據多年在海富通從事惠譽評級組織工作的沈波介紹,相比單純的業績評價機制,對公司的評價可能更難。如果能夠建立起相對成熟的評價體系,則國內還是有機會發展綜合評價機構。需要特別注意如何妥善解決定性評價操作中的主觀性問題成為這種理念推行的關鍵。
和目前的基金被動評價不同的是,第三方評級機構做出的評級是一種需要公司主動參與的行為,參與單位必須要支付一筆不小的費用。自2004年開始,海富通公司每年都請惠譽進行為期數月的評價工作,并且每年為此會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為關鍵的是,惠譽是一個相當嚴肅的機構。我們請它來評價,其最終結果并不摻雜任何色彩。如果自身成績并不過硬的話,惠譽不會因為你出了錢就給你一個合格的成績。”海富通基金公司總裁田仁燦對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