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是中國基金業十周歲生日,但基金業的日子并不好過。
前兩年的牛市中,基金經理們戰績輝煌,被輿論捧上了神壇,牛氣十足,記者在采訪中都能感受到基金經理的傲氣。但是2008年的熊市,將基金經理們趕下了神壇。
成績單相當難看
2008年中國基金業的管理規模從年初的3.2萬億元驟降至三季末的1.8萬億元(2008年底的最新數據尚未出臺,但從大盤走勢看,下跌幅度只會更大);除債券基金及貨幣基金外,所有其他類型的開放式基金都為負收益。偏股型基金(指數型基金和新基金除外)最少虧損超過30%,多的虧了超過60%,平均虧損超過50%;平衡型基金最少虧了約25%,多的也虧了接近60%,平均虧損42.75%;偏債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也都出現了虧損;新出海的QDII基金也沒有幸免,凈值普遍縮水超過40%。其中華安國際配置基金還因為涉及雷曼兄弟公司,一度難以存續,最后華安基金管理公司不得不自己買單,為該基金提供實質性擔保;債券基金盡管盈利,但跑贏上證國債指數漲幅的也只有6只基金,平均收益為6.52%。
相對A股市場2008年約65%的跌幅而言,似乎基金還是跑贏了大盤,但這無非是基金受契約限制沒有滿倉持股的結果,而非基金經理比市場高明。如果說股票型基金的股票倉位被強制性地規定在60%以上,客觀上使得基金無法完全避免股市系統下跌帶來的風險的話,平衡性基金就沒有這個限制了,結果同樣損失慘重,基金公司恐怕無法推卸責任。
金融海嘯惹的禍?
很多基金經理都將基金虧損的責任推到了全球金融海嘯上去,也有很多基金經理聲稱A股市場沒有做空機制,使得他們無法規避系統風險。但事實并不只是這樣,基金在主動風險管理上的不足才是導致基金沒有能夠規避這次系統風險的主要原因。2007年下半年,A股市場的估值泡沫已經相當嚴重了,但是多數基金或者是為了追求短期業績排名、或者是在羊群效應的作用下自己相信了自己編造的美麗故事,忽視了泡沫可能破裂的風險,也忽視了經濟周期逆轉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仍然瘋狂做多,埋下了2008年巨虧的伏筆。我國的監管層強調基金要堅持“價值投資”,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呢?在股價嚴重高估的時候賣出股票是不是更符合“價值投資”的精髓呢?
基金公司需要面對的是持有人利益和股東利益的權衡。按常理說,資產管理行業必須以保護投資人利益為首要原則,但是在實際運作中,卻遠不是這樣。2007年,股票市場最狂熱的時候,基金公司大量發行新的偏股型基金、大量采用拆分的辦法迅速擴大規模,無疑是在利用投資者的不理性。這點上,恐怕連監管層也難辭其咎。
短視遭到了報應
基金公司的短視很快遭到了報應,盡管2008年獲批發行的新基金雖然創紀錄地突破了100只,但發行規模比2007年明顯下滑,各基金的平均發行規模僅17.9億份,不僅低于過去8年間39.89億份的平均份額,甚至低于2005年的18.51億份,創下了歷史新低。2008年末成立的諾德主題靈活配置基金首募規模僅2.39億元,勉強超過2億元的基金設立門檻,創下了基金IPO歷史上的最低紀錄。
目前令基金公司慶幸的是,盡管基金凈值出現了歷史上最大的年度跌幅,但至今還沒有出現基金大規模凈贖回,因為“基民”們在“套”得很深時,往往采取的是死守的策略。但是,如果將來出現較大的反彈,“基民”們得以“解套”或接近“解套”時,基金業可能將面臨贖回潮的壓力。
別太重短期排名
經過一輪牛熊,“基民”們也得好好總結一下投資的經驗教訓了。
首先不要太看重基金的短期業績排名,更應該看基金完整的一輪牛熊下來業績如何。在牛市中掙得多的基金,在熊市中常常也虧得較多,2007年的冠軍中郵基金在2008年墊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其次要觀察基金公司是否真正將持有人利益放在首位。那些在牛市中采取各種營銷手段瘋狂擴大老基金規模的基金公司,都是更注重公司利益的,最好敬而遠之。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