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榮 籬
2008年12月,為鼓勵行業創新,監管部門再次專門針對基金產品創新發布文件,而在2006年的3月,監管部門也下發過類似的文件,連名稱幾乎都一樣。2006年之后,市場確實出現了不少新產品,如中短債基金、創新封閉式基金、復制基金等等。
事隔兩年之后,市場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在市場十分低迷悲觀的情況下,監管部門再次力推創新,市場有期待也有迷茫。
要創新就有挑戰
一說到基金創新產品,市場提得最多的就是與融資融券和指數期貨有關的產品。去年已有機構將封閉式基金與融資融券、指數期貨聯系在一起進行產品創新。還有人士提及早就在券商和保險賣得相當火爆的“FOF”。
然而,上述產品要真正推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無論融資融券、股指期貨還是FOF都是基金不能參與的品種或者是受限的品種。也正因為此,有業內人士坦言,基金要創新就要挑戰現行法規。
其實,突破法規并非不可能的事。以FOF為例,雖然基金法規規定,基金不得投資于基金,國內的基金也確實一直遵守這一規定。但QDII的出現使突破這一規定出現了曙光:QDII投資于海外的基金已成為現實。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投資于國內市場的基金也有希望突破這一規定,而且也確有基金公司嘗試上報這類產品。
從過往基金創新的經驗看,新產品出現之初往往給人打擦邊球的印象,甚至是越界,可以說,中國基金的創新史就是一個不斷改寫法規不斷完善法規的過程,現在市場上頗受歡迎的保本基金、貨幣市場基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事實上,在基金創新的歷史上,基金不僅要突破自己的法規限制,甚至有時還會促進監管部門與監管部門的磨合與協調,保本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都是這樣的典型。
創新的難題
盡管有突破法規的可能,但不少基金業界人士對于業內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仍然不是很樂觀。
“基金公司其實不應該是證券市場創新的主體,主體應該是券商,基金可以利用的工具太少了!薄袠I內人士面對“創新”的新課題如此表態,這位人士坦言,創新的基礎一是市場需要,另一個是創新者自己的能力。市場好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來設計產品,市場差的時候,創新就必須依據市場需要了。“現在老百姓面對的尷尬是,一要防止通縮時資產的縮水,同時又要面對未來可能更劇烈的通脹。如果誰能設計出現在安全,未來又可以抵御未來通脹的產品,那一定會受歡迎。但是這些都需要借助衍生工具,現在這個時候誰還敢碰衍生工具?”
回頭看基金業十年來的創新歷程,2003-2004年和2006-2007年是創新產品迭出的兩個時期。2003-2004年正處于熊市,基金創新主打低風險產品,如保本基金、貨幣市場基金,與此同時上證50ETF也在熊市將要結束的時候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推出時點。2006-2007年的中國股市經歷了史上最大的牛市,此時,復制基金、創新封閉式基金也相繼出現。可以看出,兩次創新高峰所出現的產品頗為不同,創新動力也有差異,在上一周期中出現的保本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已成為市場的常規產品,而近一兩年才出現的復制基金、創新封閉式基金能否經得起市場考驗,還需要時間驗證。
創新動力何在?
無論是2006年還是今年的鼓勵創新的措施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審核上的優先安排”,也就是所謂的綠色通道。可以說,基金公司多年來一直頗為困擾的就是新基金的發行審批問題,新基金發行不僅受總量控制,還要經歷相當長的報批時間,往往錯過發行時機。按理說,“綠色通道”對基金公司來說應該有相當大的吸引力,而且,以過往的經驗看,一些創新產品其實就是沖著快速審批或者多發幾只基金去的。那么,會不會有基金公司為了多發基金而去創新呢?
“現在發行這么困難,如果不是真正適應當前市場的產品,整一個為了創新而創新的產品,有什么意義呢?照樣發不出去,勞命傷財!蹦郴鸸臼袌霾咳耸咳绱嗽u論:“不僅如此,就目前投資者的認購熱情看,現在的基金發行審批速度也不算慢,沒有必要為了多發一只基金去走什么綠色通道。”
還有人士私下表示,在傳統基金發行如此困難的情況下,基金行業都希望能開發出新的適應市場的產品來,但這并非易事。不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還涉及制度甚至法規上的突破,這要做很長時間的說明甚至是說服工作。而這些有開拓意義的新產品一旦出現,又會迅速被其他公司復制。
所以,真正的創新不是一般的基金公司能完成的,這也是為什么一些真正有開創意義的新產品往往出自大型基金公司的原因。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