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李
經過了2007年那樣匪夷所思的風光之后,2008年對偏股型基金來說就顯得格外艱難了。隨著市場日復一日的單邊下跌,新股基的發行越來越難。僅僅時隔一年,曾經動輒吸引百億資金爭先認購的場面聽起來已經像神話。
一位基金公司的銷售人員回憶她半年前跑銀行賣新股票基金時的情景:發行前一個月就開始不停地出差,分行、支行、儲蓄所,能多跑一家是一家,累得感覺扒層皮,可是結果基金還是很難賣,“感覺像回到了2005年”。
其實如果從數據來看,2008年偏股型基金的發行情況比2005年還要差。從開放式基金正式起步的2002年算起,到2007年為止,2005年可算是新股基最難發的一年。當年,新基金設立時的平均總份額為12.52億份,而2008年截至12月4日,今年共有53只新股基成立,平均總份額僅為11.12億份,這明顯低于2005年的市場情況。其中,2008年新股基發行規模超過10億份的有15只,近一半的新股基成立時規模不足5億份,規模最小的是諾德靈活配置,在發行中僅募得約2.39億份,已逼近基金成立的下限。另外,天治創新先鋒、景順治理股票、新世紀成長、天弘價值等基金的發行規模也是剛過2億份。而在2005年,沒有一只新股基成立時份額低于3億份。
今年賣得相對較好的新股基靠的是兩大法寶:渠道和品牌。在今年IPO規模超過10億份的15只新股基中,工銀藍籌、浦銀價值、建信優勢、中銀策略和農銀成長均屬銀行系基金,與股東方銀行的關系自是其他公司無法比擬的,余下10基金則主要集中在大成、南方、易方達、廣發、興業、上投、嘉實這些成立時間較長、業績表現較穩定的公司中。
除此之外,幾乎每只新股基在發行時都要費足一番工夫。
提高給銀行的首發傭金差不多是基金公司本能的舉動了。按行業慣例,在新基金發行結束后,除全部返還認購費外,基金公司還會向代銷銀行支付首發傭金,傭金的數目在發行前就會由雙方議定,比例通常是銀行代銷量的0.2%~0.5%。但是隨著新股基銷售越來越難,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已有部分公司把給銀行的首發傭金調高至0.8%,而上海的一家公司更給足1%來激勵重點代銷行。若算上為新股基所做的培訓等其他營銷費用,基金公司名義上收取的1.5%的管理費,目前除了少數議價能力相對較強的品牌基金公司外,多數基金公司應該只能拿到1%左右。
除了加大對銀行等銷售渠道的激勵外,很多基金公司還寄望于通過自購來提振投資者對新股基的信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初,共有19家基金公司自投旗下偏股型基金6.2億元人民幣,占到了自購總額的58%。不過到現在為止,這些自購多數處于賬面浮虧的狀態。
請機構投資者“江湖救急”也是今年新發基金的常用手法之一,去年備受冷落的機構理財部如今又被重用。目前保險系資產管理公司是新基金認購的主力。不過受制于市場環境,機構客戶對新股基也逐漸采取了收縮戰略,即使幫新股基“抬轎子”通常也在其開放日常申贖后立刻撤資。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