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余喆 北京報道
迎著次貸風暴揚帆起航的QDII基金,最終還是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落了個遍體鱗傷。反思QDII基金出海遭受的巨大損失,我們不得不問,國內基金業究竟是在錯誤的時間打了場錯誤的戰爭,還是為走出國門不得不付出學費?
學年成績“不及格”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12月15日,9只披露凈值的QDII基金無一取得正收益。4只去年下半年成立的QDII基金今年以來凈值增長率均在-40%以上,其中上投摩根亞太優勢的凈值損失更高達57.42%,份額凈值僅剩0.381元。華夏全球和南方全球表現稍好,但凈值損失也分別達41.53%和43.88%。除工銀全球外,今年出海的QDII基金則吸取了前人的教訓,在倉位控制上更為謹慎,基本把凈值損失控制在30%以內,海富通海外還曾一度獲得正收益。
分析凈值大幅折損的原因,就不能不提QDII對金融危機的嚴重性認識不足,以及今年上半年過于偏重權益類投資。今年以來,全球市場系統性風險不斷加大,各國股市間表現出高度正相關性,均出現了歷史罕見的大幅下跌,亞太市場和新興市場則下跌得更為慘烈。分析QDII基金季報可以發現,今年二季度末,除華夏全球外,其余4只QDII基金的權益類投資比例還在80%以上,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更高達89.99%;到了三季度末,上半年倉位過高的嘉實海外中國和上投摩根亞太優勢才明顯調低了權益類配置,股票投資比例降至73.08%和79.8%。
另一方面,港股投資占比偏高、重倉股趨同也是QDII備受詬病之處!癚DII基金在香港市場投資集中于中國上市公司,三季度中恒生國企指數下跌了23.84%,在全球市場中的表現中等偏后。因此,即便QDII維持在合同下限60%左右的低倉位,凈值也難免出現較大幅度的折損!便y河證券分析師卞曉寧表示,“投資標的的趨同,令風險相對較集中,很難突出QDII基金自身的資產配置,也局限了投資者對海外資產配置的選擇!
時運不濟還是準備不足?
早在去年下半年QDII基金高調出海之際,多位有海外投資經驗的業內人士就對其尚未準備充分就急于出擊表示了擔憂。
“人民幣升值將吞噬QDII基金大部分的投資收益,等于還沒開始投資,基金就已經開始虧了!币晃辉跉W洲擔任基金經理的國內基金公司高管當時這樣表示。
而國內基金海外投資人才的匱乏也令人擔憂!坝械幕鸸驹谙愀鄱紱]有辦公地點,投資港股,人卻在內地,怎么可能及時掌握市場動向?”一位QDII基金經理曾這樣對記者說。此外,有些基金經理的英語水平不高,令人對其能否管好QDII基金產生不信任感。
QDII基金的投資主要集中于中國概念股,這也給其標榜的“全球投資、分散風險”打了不小的折扣。
實際上,在折戟海外后,目前QDII在發行上謹慎了不少。繼8月15日交銀環球精選基金結束募集以來,國內再無QDII基金發行。據記者了解,一些獲得QDII資格的基金公司對發行基金持謹慎態度。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QDII的厄運很大程度是因為運氣不好,碰上了市場最惡劣的時候。不少國外資產管理公司就對中國QDII的發展持相對樂觀態度。“QDII基金進行全球投資時正好遇到金融危機,但臺灣、韓國開始海外投資的時候,國際市場都處于偏高的位置。”研富資產管理公司(RCM)亞太區CEO康禮賢認為,國內基金公司的海外投資從開始到成熟需要時間,交一些學費可能也是必需的。
無論境內外基金人士對中國QDII基金出海一年來的表現如何評判,要不要開展QDII業務早已不是爭論焦點,怎樣完善和推進QDII才是核心議題;仡櫭绹Y金集團(Capital Group Companies)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該集團早在1955年就開始進行國際投資,經歷了近20年的虧損卻始終堅持,最終取得了巨大成功。對國內基金公司來說,吸取海外投資既有的經驗教訓,挖掘優秀投資人才,努力提高海外投資能力,是其邁向成熟的必修課。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