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良 上海報道
無論對基金還是對基民來說,2008年都頗具悲情色彩。面對A股市場的突然轉向,2007年意氣風發的基金經理們有些手忙腳亂,他們的“專家”光環漸漸褪色;而基民們,則痛苦卻又無奈地吞下了前三季度高達1.4萬億元的巨額虧損。這一切讓很多人疑竇叢生:以萬億計的虧損緣何發生?基金業的理財能力真的如此不堪么?
此前,華夏基金公司的王亞偉已經表態,“所有基金經理都要留級一年,明年補考。”
倉位調控不當帶來巨虧
從去年底的近3.28萬億元到今年三季度披露的1.82萬億元,短短9個月,基金業總規模縮水了1.46萬億元。基金業的大起大落,令市場為之震動。
需要指出的是,1.46萬億元的縮水,并非源于基民的大規模贖回,而源自市場系統性風險集中爆發和基金經理操作不當所導致的虧損。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基金累計虧損1.4萬億元,其中偏股型基金虧損1.05萬億元,成為虧損的主力軍。而從四季度的A股走勢來看,基金的虧損額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另外,從凈值縮水情況看,天相投顧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偏股型基金的凈值跌幅達到51.57%,一些基金凈值甚至逼近了“3毛”的警戒線。
市場突然由牛轉熊當然是基金資產大幅縮水的主要原因。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截至昨日,今年以來上證指數跌幅已經達到63%,一些個股的跌幅深達90%。
但談到造成基金如此巨額虧損的原因,也不得不提基金倉位控制的不當。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三季度,偏股型基金平均倉位大約為80.15%,較二季度有所上升;到了四季度,倉位略微下降至79.63%。2008年,一季度偏股型基金倉位降低至76%,二季度則猛降至70%左右,到了三季度繼續下降至67%左右。
將上證指數的下跌軌跡與基金倉位的軌跡重疊后可以發現,在市場跌幅最為慘烈的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盡管市場出現連續暴跌,熊市征兆出現,基金業卻仍在高唱“牛市下半場”、“黃金十年”等,減倉動作遲緩,結果被動承受了暴跌帶來的虧損。而到了二季度,隨著牛市幻想一次次被擊碎,基金經理們的信心漸漸消失,于是盡管很多個股已經出現超跌,他們還是毫不猶豫地拿起“刀子”,大幅減倉,結果卻導致市場急速下跌,自己反受其害。
人才擴張跟不上規模擴張
在經歷此次萬億資產大縮水之前,基金業經歷過一次快速的擴張。2006年底,基金業總規模不過8550億元。但到了2007年底,一年時間規模擴張至3.28萬億元,增長了3.84倍,一些基金公司借此一躍,成為千億規模的大型基金公司。在此期間,基金業自信心不斷膨脹,而正是這種走向自負的信心,讓基金業在大起之后遭遇了今年的大落。
這場大起大落,讓所有的基金經理團隊開始深刻反思。某基金公司投資總監曾指出,“當前基金經理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這體現出快速擴張后業界對優質人才缺乏的擔憂。有分析師表示,基金業擴張太快,需要停下來休整。而當前最關鍵的,是將投資團隊的人才基礎打牢。
除了人才之外,基金業的擴張結構也不合理。目前,市面上的基金品種大多為高風險的偏股型基金,作為風險平衡器的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發展緩慢。分析人士認為,盡管規模擴張很快,但基金業仍然處于“幼年期”,有很多潛力可挖,需要基金業不斷發掘創新。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