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業全球基金 李小天
最近,在媒體連載的投資大師巴菲特的自傳《滾雪球——巴菲特的財富人生》中,筆者注意到一個有趣的故事,那是關于巴菲特12歲那年的第一次投資。
1942年,沃倫·巴菲特有了120美元,他把他的姐姐多麗絲招募為合伙人,共同購買了城市服務公司的3股優先股,一共花了114.75美元。不過這次投資并不順利,那一年的6月份,市場向下擊出低點,城市服務公司的優先股股價從38.25美元/股跳水到27美元/股。多麗絲開始沉不住氣,每天上學的路上都忍不住“提醒”巴菲特:他的股票正在下跌。
在這“大的可怕”的責任下,巴菲特在股票終于回升的時候,以每股40美元的價格賣出了股票,為他和多麗絲賺了5美元。然而事實證明這才是最讓巴菲特后悔的選擇——城市服務公司的股價很快漲到每股202美元。巴菲特從中學到了三個教訓:第一,不要過分關注股票的買入成本;第二,不要不動大腦地急于抓住蠅頭小利;第三,在投資他人資金的時候,有人會因他而煩惱和不安。
對于投資者而言,最大的災難無疑是虧錢,而賺錢則是成功的唯一標桿。只是有些時候,成功或是失敗總是需要時間來揭示。什么時候才是應該修改投資策略的時點呢?值得注意的是,投資大師們總是提醒我們,這一切和賬面的損益并無太大關聯。
被譽為“歷史上最傳奇的基金經理”的彼得·林奇曾經精辟的總結稱:一些投資者總是習慣地買入股價上漲的股票,卻死抱住股價下跌的股票,這種投資策略如同拔掉鮮花卻澆灌野草;同樣,賣掉股價下跌的股票,買入股價上漲的股票的投資策略也高明不了多少,因為當前股票價格變化有些時候根本沒有告訴我們關于一家公司發展前景變化的任何信息,并且有時股價變化與基本面變化的方向完全相反。
誰都希望自己的基金或股票等理財產品在買入的第一天就一路攀高永不回落,然而不確定性總是伴隨著市場和我們的投資。因此,牢記投資成本并每日計較得失并不明智。正如富達國際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兼高級投資經理安東尼·波頓所說的那樣:忘記你購買股票的價格,與你支付的股價完全不相關的是心理上的感覺。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