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良
在牛市中意氣飛揚,被視為市場“中流砥柱”的基金們,今年以來,信心顯然不那么足了。尤其是在近期市場的急速反彈中,基金的表現(xiàn),可以說有點“蔫”。
從11月7日啟動的此輪反彈中,基金和游資成為角斗的主力。不過這一次基金扮演的是“空方”,而游資以其慣有的兇悍風格擔任了“多方”,當股價在游資們的兇悍攻擊中節(jié)節(jié)拔高時,我們看到了基金們洶涌而出的拋單。如果單純以此次短兵相接的戰(zhàn)果而論,此后的數(shù)據(jù)證明,游資的兇悍換來了豐碩的戰(zhàn)利品,而基金則在左右搖擺中被甩在了市場后面,不僅六成以上的偏股型基金凈值漲幅遠低于同期大盤漲幅,而且絕大多數(shù)基金重倉股的表現(xiàn)也弱于同期上證指數(shù)。這種結局,毫不客氣地說——基金輸了。而基民們的評價則更有諷刺意味:基金宣傳自己抗跌,其實它也抗?jié)q。
這種結局顯然不是基金經理們樂于看到的,但他們似乎束手無策,因為沒有“勇氣”了。
今年以來,一波勝一波的下跌讓基金經理們吃盡了苦頭,尤其是抄底后慘套的經歷讓他們對市場敬畏有加,在操作上也愈發(fā)謹小慎微。而讓他們信心再遭重擊的是,隨著時間推移,國內宏觀經濟面臨的風險不僅沒有減小,反而有不斷加大的趨勢,“悲觀論”的調子在基金經理中逐漸升級。缺乏信心,也就同時缺乏勇氣,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在此次反彈中,基金們袖手當“看客”了。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基金經理們近期以來普遍“手口不一”:在公開媒體上,基金經理們紛紛表示,市場已進入了合理估值區(qū)域,長期投資的機會已經來到,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不斷地拋售股票、降低倉位,少有主動積極加倉者,這次反彈再次印證了這一點。這種現(xiàn)象遭到了媒體和基民的譏諷,有媒體直接指出,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這種行為,是對投資者極端不負責任的誤導,而基民們則感嘆:“我們應該相信誰?”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基金經理此舉也頗為無奈。一方面,中國A股市場沒有做空機制,基金經理們只宜唱多,不宜唱空,這不僅符合監(jiān)管層的要求,也符合基金公司自身的利益。畢竟,對于靠管理費吃飯的基金公司來說,規(guī)模效應最重要,只有基民們有信心,基金公司才有飯吃,基金經理斷然不會砸自己的“飯碗”。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走向的“霧里看花”,也讓很多基金經理感到迷茫,雖然估值已經達到自己的心里承受能力,但缺乏“勇氣”的他們,要邁出“主動做多”的那一步,依然很艱難。
今年以來,市場對基金的責難聲不斷,有觀點甚至認為,基金助推了此波行情的過度下跌,基金并沒有起到一個專業(yè)投資者應有的素質。而損失慘重的基民們則更是怒火沖天,對基金橫加指責。但如果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去分析,在此波下跌中,中國的基金業(yè)固然呈現(xiàn)出不成熟的一面,但與前幾年相比,我們還是能欣喜地看到這個行業(yè)取得的長足進步。事實上,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日趨復雜化,專業(yè)性投資技巧的增加,對于普通百姓而言,要想在理財方面有所收獲,不得不依靠基金等專業(yè)性投資機構。因此,不能憑一時的市場得失來斷語基金業(yè),更多需要做的,是各方合力推動這個行業(yè)健康前行。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