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范圍內的金融風暴,讓素來以擅長跨區域套利聞名的對沖基金們也啞了火。已有越來越多跡象顯示,“無利可套”的對沖基金正在撤出亞洲,以保存實力應對歐美本土市場。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對沖基金關閉亞洲業務的消息時有傳來。近日又有報道稱,有著過百億美元資金管理規模的美國對沖基金Ramius正考慮退還其在香港的交易和咨詢牌照。
Ramius合伙人Anthony Miller表示,對香港業務牌照的可能放棄,“主要是出于削減成本和將資金重新調配到美國和歐洲考慮。”他補充說,公司將繼續在紐約和倫敦進行亞洲業務的交易。
據《金融時報》報道,事實上,Ramius并非首家作出撤離亞洲決定的對沖基金。總部設在倫敦的GSA資本公司,也于近期關閉了去年剛在香港開設的一個辦事處。
資金管理規模在20億美元的GSA合伙人Farshid Sadr-Hashemi表示:“當身處一個極其動蕩的環境中時,你的想法是確保手上的所有資源都集中在一起,并且全部業務都能受中心的管理。”
此外,據知情人士透露,總部位于紐約的對沖基金TPG-Axon近期裁掉了至少1/3的亞洲員工,而其在美國的員工人數則保持不變。在新加坡,美國對沖基金Concordia最近關閉了辦事處,而Tantallon資本也關閉了旗下一只中小企業避險基金。
香港和新加坡的監管部門則證實,一些基金確實在撤離,但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強調稱:“我們目前并沒有看到基金大范圍關停業務的跡象。”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整個行業全球不景氣的背景下,對沖基金不得不籌集資金、削減運營成本,以應對預期中的贖回潮。新加坡對沖基金研究機構Eurekahedge的數據統計顯示,僅亞洲一地,9月份對沖基金的資金流出量,便已從8月份的21億美元急增至43億美元。
德意志銀行駐香港的一位交易員對此表示,美國“去杠桿化”的過程需要美元回流,這勢必導致越來越多的對沖基金開始撤離亞洲。這個過程可能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由于對沖基金的撤離,市場供給的資金總量將減少,可能會導致未來亞洲的股票市場波動增大。
徐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