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經理不敢說自己是基金經理
理財周報記者 曾芳 代星/文
基金資產規模自從2007年9月超過3萬億之后,一年多以來首次跌破2萬億元大關!
截至10月24日,59家基金公司旗下的396只基金2008年三季報公布完畢。天相統計顯示,基金資產總規模三季度從2.05萬億元減少到了1.82萬億元,減少了2260億元,這主要是因為基金三季度投資虧損了2749.18億元。
統計顯示,股票型基金的虧損是基金三季度資產損失的最大來源,虧損額達到了1849.1億元,占基金總虧損額的67.3%;其次是混合型基金的虧損,該類基金虧損了772.77億元,QDII的虧損額也達到了164.57億元,只有債券、貨幣和保本基金分別產生24.94億元、11.45億元和0.87億元的盈利。
去年此時,上證綜指還在6000點的頂峰高高飄揚,這場資本盛宴中最風光的主角莫過于掌握市場30%話語權的基金。彼時,新基金動輒上百億,個個啟動末日比例配售;基金公司規模極度膨脹,管理費收入數十倍增長;基金經理曝光率直追娛樂明星,巡回演講場場爆滿。
然而,瘋狂的背后暗流涌動。一年后的今天,昔日的主角幾乎變成過街喊打的角色,曾經的“明星們”出門已經不敢說自己是基金經理;基金公司的銷售渠道也是門前冷落車馬稀。
去年亂買都可以翻倍的基金業績如今也讓人談之變色。根據wind統計,即使包括新基金在內,全部302只偏股型基金今年前三季度平均跌幅仍達到40%。跌幅靠前的基金緊隨大盤的步伐,凈值損失超過50%。
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302只偏股型基金中(剔除指數基金),凈值跌幅前10名分別是:摩根士丹利華鑫基礎、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中郵創業核心優選、新世紀優選分紅、長盛動態精選、廣發小盤成長、中郵核心成長、泰達荷銀市值優選等,跌幅均在50%以上(剔除跌幅70.27%的創新型封基瑞福進取。)
在金融風暴的洗滌中,老品牌的基金公司顯示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而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的基金公司則面臨被暫時拋棄的風險。從wind數據可以看到,上半年贖回比例較大的幾家公司規模縮水達10%,甚至20%,遠遠超出整個行業的平均水平。
從基金公司整體規模來看,2008年上半年贖回比例最大的十家公司分別是:中信基金、摩根士丹利華鑫、諾德基金、銀華基金、景順長城、中郵基金、信達澳銀、諾安基金、長城基金、金元比聯。從上述名單可以發現,贖回比例較大的公司多為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的基金公司。
    新浪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