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杜志鑫
博時基金發布了最新投資策略報告認為,在2000點附近,市場繼續大幅下跌的空間已經不大,經過一年的快速調整,A股市場已逐漸渡過了全面普跌的階段,今后結構上的分化將加劇,市場逐步出現了一些具有絕對收益的投資機會。
經濟增長模式面臨轉變
博時基金的投資策略報告討論了各方關注的產能過剩與退出的話題,這是中國未來幾年在經濟層面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博時基金認為,目前中國出現產能過剩的原因在于2002年以來的產能擴張規模過于龐大,導致全社會的產能明顯過剩。相比90年代的那一輪周期,中國在2002年以后的新增產能明顯龐大得多,并且更多的是基于實體經濟真實的需求和高額的投資回報,在6年的擴張周期中形成了擴產與盈利的正向反饋。
基于此,博時基金認為,第一,國內企業的杠桿率較低,負債風險較小;雖然企業資產的盈利能力會下降,但從現金流的角度仍將保持較強的利息甚至紅利支付能力;第二,國內銀行體系的風險較小,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不是壞賬率的失控,而是收入增速的快速下滑;第三、今后中國制造業投資增速將大幅下滑,本輪產能調整將較上一輪更為痛苦,過多的產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退出,未來兩年內,制造業的投資增速將大幅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第四、由于大量的產能需要退出,導致中間需求的萎縮,若貨幣政策不能及時放松,經濟有快速陷入通縮的風險。
博時基金預測,一方面,產能的整合、調整和退出是未來經濟所必須面對的挑戰,在這過程中會有一批企業關停并轉。另一方面,以地方為單位的大規模出口制造業的競爭是中國90年代以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但這一模式正在或將要發生改變。這是一個兩步走的過程,首先應該是產能的集中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即產業整合;下一步則是產業升級,在規模做大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中國產品的附加值,增加更多創造性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更有效率的生產和生產更好的產品。
關注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
在這樣的調整背景下,博時基金認為其下一階段投資應該尋找未來需求增長前景平穩,或估值折價足夠大并能有較好分紅收益的投資標的。在結構上,關注估值合理的基礎設施行業與價格改革下的公用事業行業。另外,從自下而上的角度,密切關注中游制造業中優勢企業經營環境的微妙改變,在上游價格回落,優勢企業產能整合,技術升級的背景下尋求以合理的價格買入長期的投資標的。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