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良 上海報道
半年報顯示,盡管上半年股指近乎“腰斬”,但基金公司的收入卻不減反增,與基民的慘重損失形成鮮明對比。天相投顧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361只基金合計為59家基金公司貢獻了188億元的管理費收入,這比去年同期的84.4億元大增了123%。而在管理費劇增的背后,基金公司的貧富差距也日益懸殊,排名前列的基金公司半年管理費收益高達10億元以上,而排名靠后的基金公司半年管理費不過數千萬元。
收入分化 并購難免
統計顯示,上半年基金行業總計188億元的管理費收入中,近半數被排名前十位的基金公司收入囊中。而在這十家基金公司中,華夏基金、博時基金、南方基金和易方達基金的管理費收入均超過了10億元。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排名居后十位的基金公司合計收入不到3億,不及前十位基金公司中一家的收入。排名最末的浦銀安盛基金公司成立不久,管理費收入僅有512.72萬元。
分析人士指出,基金公司是資本密集型的行業,運營費用很高,無論是辦公租賃、職工薪酬還是營銷費用,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就來自于管理費收益,因此,管理費收益從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基金公司的生存與發展,也是基金公司之間相互競爭的一個重要砝碼。
事實上,目前很多小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維持自身運營都很困難,無力在投研團隊、營銷策劃等基金公司之間競爭的重要環節上進行投入,這使得小基金公司基本上不再具備與大基金公司抗衡的實力。而隨著基金業的不斷發展,基金公司的不斷增加,基金公司這塊“金字招牌”的含金量也會逐步減弱,市場化的并購將不可避免,必然會出現“大魚吃小蝦”的局面。
大增勢頭難延續
除了進一步拉大基金公司的貧富差距,今年上半年管理費收益同比的劇增還引起了基民的不滿。“在市場暴跌,基民們損失慘重的情況下,基金公司的收益反而大幅增加,這簡直是對自己投資基金的一種諷刺。”基民張先生向記者表示。
分析人士表示,基金公司上半年管理費收入大幅增加主要得益于去年下半年新基金發行的火爆,由于新基金動輒就是百億的銷量,使得基金公司的規模急劇膨脹,而在此輪下跌中,措手不及的基民們大多沒有急于贖回自己的基金,使得上半年基金業的規模仍然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從而導致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的快速增長。
不過,隨著市場調整的深入,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同比劇增的狀況將不會延續。分析人士指出,從新發基金狀況來看,新基金在今年為基金業提供的增量將不足基金業的十分之一,而目前基民潛在的贖回欲望十分強烈,如果市場保持平穩,基民贖回有限,預計基金業今年下半年管理費收入仍有可能達到150億元以上,但如果市場出現較大反彈,基民可能會集體止損,基金業管理費收入會有所減少。“總體來說,基金業今年的管理費收入會比去年有較大提升,大部分基金公司過去那種‘青黃不接’的日子不會重復了。”分析人士表示。
盈利模式遭質疑
基金公司這種“旱澇保收”的模式正受到投資者的高度質疑。專家指出,盡管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費的模式受到法律保護,但是這種“旱澇保收”的模式會促使基金公司過于注重規模而忽視投資收益,不利于保護投資者(基民)的權益。事實上,當前基金業中拼命“跑馬圈地”的現象非常明顯,基金公司紛紛通過發行新基金的方式來擴大規模,盡管這些新基金與老基金的區別并非十分明顯,上半年股市暴跌情況下新基金仍密集發行就是這種思維的體現。而這種做法,很容易令人想到股市中股民非常反感的行為——“圈錢”。(本系列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