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陳 墨
2.5%的最高申購費率再現江湖。雖然牛市不再,基金凈值也隨市場大幅下跌,基金公司卻毫不理睬市場偏弱的現實,依然延續去年牛勢逼人的申購費率。業內人士表示,在牛市里賺了錢的基民可以承受上調了的銷售費率,但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如此高的費率難免令基民心寒。
9月1日發行的景順長城公司治理基金,把50萬元以下規模資金的認購費和申購費仍定在2%和2.5%。
基金公司的銷售費率依然牛氣十足,但用高銷售費用來激勵渠道,基民難以買賬,未來基金資費應該更為靈活。
2.5%最高申購費再現
牛市不見了,2.5%的最高申購費率再現江湖。
統計發現,此前市場中最高的基金銷售費率為3%,同樣是景順長城旗下的基金———景順長城內需增長2號和景順長城精選藍籌基金,申購費高達2.5%、贖回費0.5%。
從基金銷售費用歷史來看,第一只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確定了1.5%認購和申購費率,這一認購和申購費幾乎成為基金業約定俗成的規則。從目前來看,打破這一常規的基金通常是加了“創新”兩字的產品,2006年推出復制基金時,基金公司普遍采用了2%的認購和申購費;此外,打上“洋”標牌的QDII基金的銷售費用也非常高,這類基金的管理費率一般是1.8%或1.85%,托管費用也高達0.3%或者0.35%;保本基金的贖回費用很高,一般是在1.8%-2.75%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新基金發行時一般認購費為1.0%-1.2%,景順長城之外,在5月底發行的兩只新基金認購費也采用1.5%,毫不理睬市場偏弱的現實,依然延續去年牛勢逼人的申購費率。
目前市場環境下,費率還照著牛市來。“在基金業績如此慘烈的情況之下,仍然采用這么高的申購費率,在廣大基民損失不止的傷口上再狠狠地撒上一大把鹽!”這是一位基民在論壇上發出的“哀號”。
一位基金公司的市場人士認為,在牛市里賺了錢的基民可以承受上調了的銷售費率,但在目前市場環境下,一進一出3%的手續費確實有些高了。
激勵渠道不成理由
業內通傳的說法是,基金銷售收入主要用于支付給銀行等銷售渠道,基金公司基本拿不到錢,申購費率保持牛市水平是為了激勵代銷渠道。然而,在目前市場環境下的一個嚴峻事實是,為此買單的投資者并不能因此享受到專業理財咨詢,更沒有“賺錢效應”。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基金手續費靈活調整,有利于基金業的發展,但是該基金提高1%的手續費風險在于,其能否給投資者較高的回報。如果提高手續費后,基金業績不增長,反而下降或者大幅下降,對投資者無疑有負面影響,也不利于基金業的持續發展。
雖然收取了高額的銷售費用,代銷渠道并沒有給基民提供專業的服務。有專業銷售機構人士認為,目前大部分代銷渠道都是粗放式經營,只要把基金賣出去就不管了,基金銷售人員的素質也參差不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