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家公司上半年管理費超188億元,同比增長1.2倍
證券時報記者 朱景鋒
本報訊 上半年股市暴跌使基民平均虧損超過三成,基金資產縮水超過萬億。但對基金公司來說,上半年顯然并不意味著熊市,因為他們收取了高達188億元的管理費,比去年同期增長1.2倍,靠著“旱澇保收”的盈利模式,基金公司在熊市中依然賺得“盤滿缽滿”。基金業貧富差距在上半年繼續深化。
四家公司管理費超10億
市場低迷難擋基金管理費收入的大幅增長。據天相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披露半年報的59家基金公司管理費總收入188.06億元,比去年同期的84.40億元增長1.2倍,但比去年下半年的197.07億元收入有所減少。
從基金類型上看,由規模較大和費率較高,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為基金公司貢獻了大部分管理費,上半年兩類基金管理費收入分別達到109.26億元和53.14億元,占比分別達到58.10%和28.26%,合計占總管理費的86.36%。
從基金公司來看,上半年管理費收入超過4億元的多達19家,其中,華夏、博時、南方、易方達基金公司位列前四名,分別為15.32億、11.88億、12.28億和10.22億元,成為上半年管理費超過10億元的基金公司,嘉實、廣發、大成、上投摩根、華安和景順長城列第五到十位,管理費收入在9.50億到5.96億元之間。
行業兩極分化加劇
在多數基金公司上半年大賺的同時,還是有一些小公司因為管理規模較小而生活清貧,生存前景堪憂。
數據顯示,在基金公司平均管理費收入達到3.19億元的情況下,上半年管理費收入低于1億元的公司達到21家,去年成立的浦銀安盛基金在今年發行了浦銀價值基金,上半年共提取管理費512萬元,由于管理基金少,其成為收入最少的公司。新世紀公司上半年僅收取0.12億元管理費,華夏基金的管理費是新世紀的123倍之多。
上半年前十名基金公司管理費合計達到93.03億元,占基金業管理費收入總額的49.46%。后十名管理費合計只有2.95億元,還不到行業內一家基金公司的平均水平。基金業貧富差距之大可見一斑。
分析人士認為,今年上半年之所出現“基金持有人巨虧、基金管理人大賺”的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決定的。我國基金大部分按照1.5%的比例計提管理費,債券型基金的管理費低于1%。由于計提的基礎是基金資產所以,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高低與該公司旗下基金規模關系成正比,而與基金虧損狀況并不太大關系。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