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金 燁
近半年來,隨著開放式基金發行市場走向疲軟,不少基金公司希望通過多元化經營繼續開拓業務發展空間,而“大小非”的市值管理也成為基金公司新的業務拓展方向。有關人士表示,基金業內較早前就在討論開展此項業務的可能性,目前一些基金公司已經進入操作階段,正在積極爭取客戶,希望以投資顧問的模式為客戶提供市值管理服務。
目標客戶有所側重
有關業內人士表示,不同于券商等機構在市值管理業務上的“大小通吃”,基金公司在開展此項業務時更多把目光瞄準“大非”客戶。
其中原因有三,首先是意圖開展此項業務的基金公司中相當部分擁有企業年金、專戶理財等資格,這些業務的客戶主要是效益比較好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其中不少是上市公司的國有控股股東,也是有市值管理需求的潛在客戶,因此基金公司自然將這些“大非”股東作為其首要挖掘的對象;其次,基金公司開展市值管理業務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服務,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進一步拓展其在年金、專戶方面的業務空間,而在這一點上,那些擁有“大非”的國有控股股東顯然具備更多的資源;最后,“大非”股東由于受到國家產業政策的限制,其減持意愿與小非相比要弱得多,因此市值管理有可能成為這些企業的長期需求,基金公司也就有可能將其發展成自己的長期客戶。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與那些擁有解禁股的國有股東的溝通中,不少國有股東非但不要求基金公司在一定時間內幫助其將股權減持,甚至不把提高市值作為市值管理的主要目的,而是要求基金公司通過市值管理,在一定時間內使這些國有股東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數量有所增加,提高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業務模式傾向“投顧”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市值管理業務模式的選擇上,基金公司相比券商要局促一些。由于券商本身業務范圍比較廣,而且擁有自營資格,因此在市值管理方面既可以為“大小非”減持提供撮合服務,也可以通過質押甚至券商自己購買等方式為“大小非”減持提供幫助。而基金公司本質上只提供資產管理服務,在現有業務范圍內直接進行市值管理理論上只能通過專戶理財,否則只能通過投資顧問的方式進行間接管理。
“我們對市值管理業務的開展模式進行過研究,如果能通過專戶開展這項業務當然很好,但現在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開展專戶理財需要將這部分股權轉移到專戶里來,這樣就會涉及非交易過戶,對此有關部門是禁止的;二是將股權通過專戶進行操作所獲收益,與大小非股東自己在市場上減持所涉及的稅收政策是不同的,面臨更高的稅收成本,因此現階段通過專戶理財直接進行大小非市值管理還存在技術性障礙,只能采取投資顧問這樣的間接方式。”上海某合資基金總經理對記者說。
事實上,一些國有股東似乎也更希望通過投資顧問的形式進行市值管理。一位基金公司專戶負責人表示,他在與有關企業溝通中發現,這些國有股東對把解禁股完全委托給一家金融機構進行管理并不是很放心,他們更傾向于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而讓金融機構為他們提供操作策略或是尋找交易對手。基金公司方面也認為,投資顧問雖然是間接管理,但管理成本相對比較低,而且能夠規避一些政策上的障礙,特別是對于尚未取得專戶資格的基金公司來說,更是提供了一個與同業平等競爭的平臺。更何況,一些基金公司早就把投資顧問業務作為多元化經營的重要途徑,業內某些基金公司的投資顧問業務涉及的資產規模已經接近甚至超過其公募基金規模。
前景廣闊但亟待規范
對于基金開展解禁股市值管理的業務空間,有關業內人士表示,截至2008年6月,滬深兩市累計產生股改限售股份數量為4572.44億股,其中,未解禁股改限售股份存量3717.84億股,累計解禁數量為842.96億股,占全部股改限售股數量的18.43%,從這些數字看來,基金公司開展市值管理的業務空間還是相當廣闊。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基金公司通過投資顧問模式開展市值管理業務雖然不存在法律、法規上的障礙,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當中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規范和解決。比如,雖然基金公司按要求在各項業務之間設立“防火墻”,但是解禁股畢竟數量巨大,有些權重股的動向對整個行業板塊甚至市場的走向也會有影響,當某些基金公司完全掌握或是能操縱這些解禁股的走向時,如何防止其他資產管理業務利用這些內幕信息獲利?如果存在這種情況,又如何認定或者取證?
此外,大小非股東市值管理的目標也不一而同,有些股東希望在一定時間內減持解禁股,而另一些股東可能希望實現股權的保值增值,或是通過高拋低吸增加持股數量以達到鞏固控制權的目的,因此當基金公司的其他公募基金同樣擁有該股票的時候,完全可能出現方向相反的操作,到時如何判斷這是巧合還是利用內幕進行交易?
據悉,目前一些基金公司在尋找市值管理客戶的過程中,已經在刻意規避一些旗下基金重倉的股票,盡可能避免踩上違規操作的“紅線”。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