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新基金流動性風險凸顯
證券時報記者 朱景峰
本報訊 在完成了“友情贊助”使命之后,機構資金以閃電般速度從兩只次新基金中撤資。持有人過于集中使今年成立的迷你型新基金面臨流動性風險。
北京一家公司6月初成立的規模超過3億份的新基金于6月中旬開放申購贖回,到6月中旬,規模即縮水到2億多份,短短10個工作日內凈贖回1億多份,凈贖回比例高達30.52%。
“有兩三個機構選擇了贖回,機構買我們的新基金是賺了錢的”,北京這家公司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據了解,這只基金在開放贖回之后最高收益率曾超過2%,機構在凈值高點贖回確實賺到了錢。
無獨有偶,上海一家公司4月初成立的規模超過4億份的股票型基金, 6月上旬開放贖回之后,到6月30日該基金規模減少4000多萬份,凈贖回比例也達到8%。公開數據顯示,這只基金在打開贖回后單位凈值一直在1元面值以下,最大虧損接近7%。
“機構永遠不是散戶,跑得快就不會叫機構了,我們打開申購和贖回時是經過深刻考慮的,要贖的終究會贖回,留下來的才是比較理性的投資者,這對于基金長期投資是穩定的”,上述北京這家基金公司人士認為。
實際上,今年多只新基金延長募集也是為了吸引散戶認購,從而增強基金的流動性,降低持有人過于集中帶來的流動性風險。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