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把米喂給指數基金(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 16:30 《錢經》雜志
成本篇: 與投資于股票的主動型基金相比,低廉的成本是指數基金的看家法寶。先鋒500基金的創立者博格(Bogle)在解釋為何積極管理共同基金無法超越指數基金時指出:“巨額的回報源于成本上的細微差別。” 費用主要包括管理費用、交易成本和銷售費用三個方面。管理費用是指基金經理人進行投資管理所產生的成本;交易成本是指在買賣證券時發生的經紀人傭金等交易費用。由于消極管理的投資策略,指數基金的基金經理不需要考慮選股和擇時,從而節省了大部分研究費用和專業咨詢費用,因此只收取很低的管理費。另一方面指數基金不用頻繁換股,交易費用遠遠低于積極管理的基金。如表二所示,指數基金的管理費幾乎都在0.5%和1.0%之間,少數幾個高于1%的基本都是增強型指數基金。此外,積極管理基金在前端認購費和后端贖回費上通常也高于指數基金,這主要是出于減少贖回方面的考慮。雖然從絕對額上看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是由于復利效應的存在,在一個較長的時期里累積的結果將對基金收益產生巨大影響。 收益篇: 這是主動型基金對抗指數基金最有力的武器,也是最富爭議的話題。基金經理獲得的回報率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承擔市場風險所獲得的回報率,即所謂的貝塔(Beta);第二部分是經理人通過自己的能力,所獲得的與市場無關的超額回報,即所謂的阿爾法(Alpha)。指數基金由于被動投資的特點,注定無法打敗其所追蹤的指數。而主動型基金可以通過基金經理的個人判斷來進行選股和擇時,從而打敗指數。理論上主動基金有可能(僅僅是可能)為投資者創造超額回報,彼得林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于1977年接管富達麥哲倫基金,13年資產從1800萬美元增至140億美元,年復式增長29%。但出于以下兩個原因,這個理論在實際選擇中意義并不大。 主動型基金的優良業績難以長久。獲得2006年基金收益冠軍的景順長城內需增長,現在已經掉到百名開外。富國天益價值基金是另一只人們熟識的明星基金,在2005年排名第1,2006年排名第4,2007年在開放式基金中排名98。如果你觀察晨星排名就會發現:兩年以上的股票型基金中只有一只始終排在五星之列,大多數基金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三星和五星之間徘徊。熱門基金很少能夠長期保持強勢,成熟的美國市場中也是如此,一段時間特別熱門的基金,往往在幾年后便無人問津。彼得林奇這樣的傳奇畢竟是少數,預測今年誰能打敗指數很難,找到一個能夠持續創造超額收益的基金經理更難。更為嚴重的問題在于:當你勞心費神最終選定了一個滿意的基金經理,半年后的某天也許會突然發現他已經毅然離開轉投私募的懷抱。 由于指數基金高倉位的特點,在牛市中可以更多享受到股價上漲帶來的高收益。主動型基金在熊市更容易創造超額收益。這是因為當市場下跌時,指數基金依然要緊跟目標指數,其波動和下跌速度往往快于倉位更輕的同業。不過如果熊市已經到來,我們又有什么理由堅持持有股票型基金呢? 風險篇: 很多人會告訴你:“指數基金的波動更加劇烈,風險高于主動型基金。”這個問題很好解釋,指數基金總是保持高倉位,自然比同類主動型基金波幅更大。把錢分一半去買債券型基金,你也可以輕松讓投資組合達到同樣的效果。事實是指數基金持股更加分散,資產組合的流動性比一般集中持股的基金要好。一只緊跟目標的指數基金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非系統性風險。 主動型基金的風險則多種多樣。上文提及的“基金經理跳槽”就是一個常見的事例。投資組合每季度公布一次,期間的變動只能猜測。國內的基金公司不僅經常暫停面向新投資者的申購,往往還暫停舊投資者的申購,包括基金定投在內。基金的投資策略也會發生變化,去年的冠軍華夏大盤精選,已經成為一只專注投資于中小盤股的“準封閉式基金”。不管喜不喜歡,這些變化你只能被動的接受。而指數基金業績透明度較高,管理過程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小,它總是安靜的站在那里,等待你去選擇。 基金經理的道德風險也無法忽視。主動型基金無法戰勝市場,在美國和歐洲這樣的發達市場是理所當然的:基金經理們互相競爭,市場定價非常完善,法律體系幾乎密不透風。中國的基金經理與華爾街的同行們相比起來更加幸福:競爭對手是占市場份額七成的散戶,信息傳遞也擁有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打敗指數本應是一件難度不高的任務,為何多數基金仍然無法戰勝市場?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某些基金經理的利益與投資者的利益發生了偏離,他們無意于通過創造超額收益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指數基金的被動投資策略則限制了基金經理們的“發揮”空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塞繆森(Paul Samuelson)說過:“投資就應該是一件乏味的事情,而不是令人興奮的。其實,投資就像等待油漆干掉或草坪生長。如果你想尋找興奮的感覺,拿上800美元去拉斯維加斯好了。”指數基金就是“乏味”的基金——死板高效并且很少給你帶來“驚喜”,這包括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 小結: 通過研究基金持股結構和歷史走勢你會發現:大部分基金與它們對應的業績基準(通常是某個股票指數或者股票指數與債券指數的組合)相關度很高,受基金公司的規定和基金規模的影響,基金的配置越來越趨同于指數。我們甚至可以把一些主動基金看成“準”增強型指數基金。既然短期內主動基金不一定打敗基準指數(包括最具市場代表性的滬深300指數),長期中主動基金更難以打敗指數,而且現在正處在牛市行情中,那么我們為什么不直接選擇指數基金呢?這意味著更低的費用,更少的煩惱,更多的錢! 怎樣選擇指數基金? 如果決定購買指數基金,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怎樣選擇指數基金?現在市面上可是有24只指數基金,有封閉式、普通開放式、LOF和ETF等不同類型,追蹤的目標指數也各不相同。如何找到適合你的指數基金,別著急,讓我們一步步來。 Step1:篩選出優秀的指數基金 判斷指數基金的優劣,最主要的標準是看其跟蹤目標指數的誤差,誤差越小則基金越成功,擬合指數并略有超出是最好的狀態。對照表2中17只指數基金,ETF對目標指數的擬合程度最好,業績也超出其他指數基金,其中深100ETF回報率超越融通深圳100接近34%。19只開放式指數基金中,LOF和普通開放式對目標指數的擬合程度跟業績表現差不多,均差于ETF。嘉實滬深300去年凈值回報率比滬深300低31%。 增強型指數型表現差于完全被動型指數基金。從2007年初到9月,同期增強型指數基金平均水平為106.35%,完全被動型指數基金平均回報為137.25%。增強型指數基金相比而言表現欠佳,可能只是基金經理們集體發揮不好,但起碼間接證明了牛市中被動投資的魅力。 從目標擬合度上考慮,優先的選擇是ETF指數基金,它們是華夏50ETF、華安180ETF、易方達深100ETF、華夏中小板ETF、友邦華泰紅利ETF。增強型指數基金則放在最后考慮。 Step2:尋找合適的目標指數 指數基金緊跟目標指數,指數的漲跌直接決定了基金回報率。因此我們首先要評估現有指數的市場品質及其前景。目前,國內歷史較長的指數有深100、道中88、上證180、中標300以及新華A200指數,新生代指數有滬深300、上證50和巨潮100。以2005年以來股市的三個上漲階段表現來看,深圳100和滬深300表現強勁,其次是中標300、巨潮100和MSCI china A。德勝基金首席分析師江賽春認為:2008年中小板指數表現強于全市場型指數,全市場型指數強于上證50指數。上證50指數代表價值型大盤股,投資價值良好,但在2008年漲幅可能偏小。上證180指數和深證100指數分別代表各自市場。滬深300指數作為滬深綜合指標,可有效追蹤綜合指數,表現介于上證180指數和深圳100指數之間。中小板屬于小盤成長型指數,上證紅利屬于價值型股票指數,都可以安排進入激進型投資組合之中。其他指數基金大多屬于大盤平衡型,表現類似滬深300。 Step3:指數基金實戰 指數基金作為核心配置 可以考慮嘉實300、長城久泰、華安中國A股等代表全市場的指數基金。如果你對嘉實300和大成滬深300的成績不滿意,以2:1的比例買入上證180ETF和深100ETF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圖) 指數基金作為補充配置 紅利ETF和中小板ETF是比較好的選擇。特別是中小板ETF,不光成長性良好,而且與大盤相關度較低,常常出現逆勢上漲的情況。此外還有長盛債券基金,作為目前唯一的債券型指數基金去年表現同樣不錯,可以作為降低風險的基金配置。 “買指數基金然后忘掉它” 我們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懶惰投資組合”,方法非常簡單:1)構筑一個充分多元化的投資組合;2)通過低成本的免傭指數基金追蹤大市。在構筑個人化的“懶惰投資組合”時,首先應把重點放在各個資產門類的配置上。然后才是根據各個具體資產門類的要求來選擇共同基金或者ETF。 這里我們給出一個偏股型的配置:40%上證180ETF+20%深100ETF+20%中小板ETF+20%長盛債券基金。在熊市到來前你可以長期保持組合不變,并通過定期追加投資來進行再平衡。不要天天看指數的漲跌,我們要的是長期收益,“買指數基金然后忘掉它”。 Tips:牛市中指數基金的優勢明顯,每一次股指大幅調整都可以看作是追加投資的機會;大盤長期振蕩盤整時可以在高位減倉低位加倉,雖然隨勢操作難度不小,但把握中期大勢相對容易;熊市當中股市缺乏吸引力,不過指數基金仍然適合長線投資,可以在確認熊市開始時賣出指數基金,并在一兩年后恢復定投購買(ETF可以定期在場內買入),另外別忘了還有債券型指數基金。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