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戶理財隱現利益輸送風險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 02:06 新京報
■ 一家之言 隨著《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從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目前證監會分兩批共計批準了南方、易方達、鵬華、華安、華夏等17家基金公司的專戶理財資格。基金開展專戶理財,這是基金業務的一次拓展,對于基金公司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不過,對于基金專戶理財中可能出現的“利益輸送”行為,市場卻不無擔心。 這種擔心并非多余。在開放式基金推出之初,由于封閉式基金具有不可贖回的特性,而開放式基金又面臨投資收益不佳時的贖回壓力,所以一些基金公司為確保開放式基金的投資收益,就由封基向開基進行利益輸送,以至于前者的收益明顯不如后者。正是基于基金公司這樣的“前科”,所以對于基金專戶理財品種的推出,投資者難免擔心基金公司會將公募基金的利益向私募的專戶理財產品輸送。 不僅如此,專戶理財的對象往往都是一些大客戶,為了爭取到這些大客戶,基金公司除了在私底下有可能向大客戶們作出承諾之外,更需要拿出過硬的業績來。而出于這種業績的壓力,也不能排除采取公募基金向專戶理財進行利益輸送的可能。 并且,基金專戶理財產品有可能給基金公司帶來更多的利益。根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基金公司收取專戶理財產品的管理費不低于同類基金管理費的60%。在此基礎上,基金在一個委托投資期內,還可以提取一定的業績報酬,其提取比例不得高于所管理資產在該期間凈收益的20%。20%的利益顯然已經足夠豐厚到引發一些非規范行為了。 如何阻止基金公募向私募理財專戶進行利益輸送?時下盛行的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的做法,讓有些人士認為,這樣有利于阻止基金公司將公募基金的利益向基金理財專戶輸送。筆者以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從目前來看,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用途有二。一是基金公司的一種投資行為。在封閉式基金的價值被低估,或基金公司看好后市行情的發展的時候,基金公司購進自己公司的基金,有可能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二是一種營銷手段。在基金發售低迷的時候,基金公司認購自己公司發售的新基金,可以表明基金公司對旗下基金的信心。這有利于提振投資者的信心,刺激基金銷售。 但用基金公司自購作為阻止向專戶理財進行利益輸送的手段則似乎強人所難。基金公司旗下有眾多的投資基金,如果對每只基金都要進行自購,這就需要基金公司拿出很多的資金。基金公司是否有這樣的實力,或是否愿意這樣做是一個問題。二是基金公司即便是自購了旗下基金,利益輸送行為固然會損害基金公司在公募基金中的利益,但基金公司完全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堤內損失堤外補,從基金專戶理財中把損失補回來,甚至獲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寄希望于通過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來防止向專戶理財進行利益輸送,顯然是徒勞的。 □皮海洲(湖北 財經評論人)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