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有還是贖回 基民能否堅守震蕩市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 02:2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本報記者 鄭焰 周宏 見習記者 徐婧婧 2月29日,周五,二月的最后一個交易日。 上海工商銀行楊浦區的營業網點里照舊是人來人往,但理財客戶經理的咨詢專柜前卻是門庭冷落。買基金的長隊消失了,在這個早春溫暖的午后,甚至連咨詢的客戶也異常稀少。打量大廳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成為兩位客戶經理打發時間的主要辦法。 或許很難想象,就在一年前的此時,為了購買一只新上市的股票型基金產品,凌晨5、6點便有客戶在這家網點前排起了長隊。當時一位等待中的市民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這一現象令他想到了當年雇民工搶房號的盛況。當問及為什么購買基金,是否擔心虧錢時,一位老大娘反問記者:“虧錢?現在的行情誰會虧錢?” 而在記者近日走訪的數家券商營業部中,甚至很難找到基金的銷售柜臺。當問及大戶室管理員,是否有大戶購買基金時,“基金?”他露出了難以置信的神情。“我們這里都是做短線的,沒人買基金。”他如此作答。 市場的風云突變實在令人感慨。2006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超過了100%,2007年的數據更為可觀。基金投資一度成了“賺錢”的代名詞。但今年以來,不少股票型產品已經跌去了近10%。曾經的“一基難求”,早已成了“前塵舊夢”。 來自中國證券網的最新調查顯示,在今年購買基金產品的投資者中,77.63%的人深度套牢15%以上;13.82%的基民賬面損失在5%到15%之間。只有2.18%的投資人今年基本持平;3.55%的基民略有盈余。財富效應不再或許是打擊投資人信心的最大理由。 股市大震蕩無疑給年輕的中國基金業帶來了挑戰:一方面是岌岌可危的凈值表現;另一方面是流動性問題的隱憂。作為A股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人,隨著此輪調整而來基金的發行潮能否順利推進,基民面對市場震蕩的心態又是如何,以及此種心態將給資金面帶來多大的影響,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 在本報展開的這一調查中,套牢清場者有之,再接再厲者有之,伺機抄底者亦有之。令人欣喜的是,盡管盈虧互現,但大多數投資人對中國基金市場表示了信心。即使是清倉離場者亦稱,將會繼續關注這一產品。理由有二:首先是對中國實體經濟的信心;其次,在通貨膨脹的隱憂下,對于投資渠道有限的多數國人來說,公募基金或許也成為必然的選擇之一。 另一方面,基金發行市場似乎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度被冷落的債券基金等保守型產品,開始受到投資人的重視。來自華夏基金的信息顯示,華夏希望債券型基金的發行已近尾聲,認購規模有望突破70億元。這一債券型基金可能成為春節后發行成績最好的開放式基金,而這也是近年來債券基金發行首次出現超越股票型基金的現象。 如此,股票型基金獨大的局面或有望在今年得以改觀,這不知是否算做跌出來的欣喜。或許,風險才是最好風險教育老師。 正如古人所言,順風時,便御風而行;變動中,便體察變化的奧妙。關注調整市中的眾生相與微妙的變化,或許將帶來啟發。 大震蕩考驗神經 口述人:張阿姨 年齡:51歲 職業:退休女工 張阿姨至今記得2006年底一張都市報上的基金銷售廣告,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她都覺得自己找到了打開阿里巴巴寶藏的鑰匙。 2007年,張阿姨陸續投資了20萬在基金市場,獲利近30%,這一數據令她滿意。眼看著基金越漲越好,她把預備買房的錢也買成了基金產品。 但大震蕩忽然來臨了。“那段時間真是寢食難安。漲了我很緊張,怕會跌下來,跌了就更害怕。”為了跟蹤基金凈值走勢,張阿姨訂閱了《上海證券報》,她每天觀看第一財經頻道,甚至還定制了短信套餐,以了解實時信息。銀行營業部也成了張阿姨經常駐足的地方。她在那里交流信息,查閱公告。 終于受不了過山車般的震蕩走勢,股市大跌時,張阿姨贖回了部分基金。“再跌時就全部贖回。”她如此向記者表示。 盡管如此,張阿姨對這一投資的整體收益還算滿意。“以后也會繼續關注基金產品,有了好的機會也會繼續購買,我對中國經濟有信心。”張阿姨稱自己要求不高,只要跑贏銀行利息就可以了。 “儲蓄性”投資 口訴人:張先生 年齡:36歲 職業:大學教授 正當盛年的張先生把自己的“投基”經歷戲稱為“儲蓄性投資”。作為復旦大學人文學院的教授,“高知”人士張先生在投資方面可謂后知后覺。 大約是2006年下半年的某日,張先生打算去工行存一筆一萬元的定期。工作人員告訴他,如今銀行利息這么低,存定期還不如買基金。 “我隱約聽說當時股市開始走好了,有些朋友發財了,很感慨自己沒有財運。了解到有這一理財產品,于是就買入了。”待到一年后,2007年5月,張先生有了第二筆錢去銀行時,他赫然發現自己的基金產品已經番了一倍多。激動之余,他便走上了“投基”之路。 張先生如今每個月投資4000元到定投帳戶,有了整筆的閑錢也會擇機買入基金產品。他稱自己傾向選擇大公司的優質老基金。盡管2007年10月后買入的基金產品贏利不多,張先生對近30%的整體收益已非常滿意。“畢竟,我對此沒有花任何心力。” 他表示,目前的震蕩不會影響投資心情。“首先,中國經濟短期內不會走壞;其次,我選擇的都是業內知名的基金公司,目前來看,也不至于倒閉。更重要的是,我也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張先生表示。 在問及何時會贖回基金時,張先生稱:“等我需要用錢時才會考慮。”他笑言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把買入各種基金產品當成了儲蓄的替代品,是“儲蓄性投資”。 抄底QDII 口述人:王先生 年齡:34歲 職業:財經記者 王先生供職于某財經媒體,盡管年齡不大,卻在這市場里已摸爬滾打了近10年。他自然是個聰明人,借著這輪牛市的東風,已成功實現了財富的裂變與某種意義的財務自由。 王先生的“投基思路”有些另類。他在今年二月間買入了人生的第一只基金產品:股票型QDII基金。其時,這批于去年下半年出海的QDII產品已虧損了20%多。與前期的狂熱追捧相比,新QDII的發行也遭遇了賣不出去的難堪。 也許是多年的股市歷練養成了王先生的逆向思維。他所推崇的巴菲特老先生有句名言:“在眾人貪婪時恐懼,在眾人恐懼時貪婪”。當大家避QDII而不及時,王先生卻覺得或許機會來了。 他的分析如下:首先,港股等海外市場本來估值就比A股便宜,而前期跌幅又超過A股,尤其像H股,同一個公司,股價便宜的肯定安全性高,未來獲益的可能性大;其次,從亞太等新興市場來看,仍然機會不少,特別是那些在行業內有突出地位的龍頭公司;最后,盡管美國三月份仍有敏感數據要出臺,但市場在這段揣測和恐懼期,或提供了買點。 于是,王先生從獲利頗豐的A股市場中轉移了部分資產,投入了一只定位于亞太市場的主動管理型QDII產品。他決定分批買入QDII產品。 王先生的這一決定目前還難做評價。但對于這樣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人士而言,如此逆向操作,倒也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新基民很受傷 口述人:宗先生 年齡:54歲 職業:工程師 相比上述投資人而言,宗先生就沒如此幸運了。當股市行情一片大好時,宗先生眼看著周圍的朋友買基金都賺了不少錢,心里十分艷羨。奈何這市場就像坐上了火箭,似乎已去不回頭。好容易等到去年10月股市開始回調,老法師們都說“購基”良機到也,于是,宗先生毅然加入了基民的行業。 誰曾想這市場一調整起來竟然沒完沒了,宗先生以為自己買在了低位,但轉眼被“新低”替代了。“當時真是擔驚受怕啊,一個月內就虧了20%。我對大盤走勢也一點沒有信心,更家人商量后,就咬牙把基金贖回了。”宗先生說。 在問及2008年是否會投資基金時,宗先生給予了否定的答復。“大盤一直震蕩,我可不想過那種擔驚受怕的日子,我寧愿選擇把錢存入銀行。”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