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漸進式調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 02:2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近期A股市場在金融等權重股的帶動下出現大幅下跌,與大宗商品市場上農產品、有色等價格的飛漲形成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似乎通脹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對信貸持續緊縮的預期也使市場憂心忡忡,同時,上市公司大規模的融資也使得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與法人股東之間博弈成為下跌的理由,情況真的那么糟嗎? 隨著美國經濟結束了連續五年的穩定、強勁擴張,而衰退跡象日益明朗,中國面對內部經濟結構發生的新變化,相應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也將進行新的調整和部署。我們認為,為避免經濟“硬著陸”的風險,在出口增速預期下降、消費增長仍有限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投資仍然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點,基礎設施建設將繼續得到強化,其中我們更看好鐵路的投資建設。同時,城市化的進程決定了地產仍然是我國的一個支柱產業,經濟適用房的大規模推出也將帶來可觀的增量,而這輪地產市場的調整更可能是行業加快整合、土地資源向央企集中的過程。因此,基于投資力度的加大、內需的啟動,我們對全年的經濟增速依然保持樂觀。 另一方面,我們再來看看通脹。自上世紀90年代起,全球經濟經歷了一段低通脹、高增長的黃金時期,而隨著對資源需求的膨脹推動資源價格的大幅上漲,勞動生產率提高超過勞動力成本升幅的情況發生逆轉,全球通脹的趨勢變得日益明顯,通脹也同樣成為中國進行宏觀調控和制定貨幣政策的掣肘。面對通脹,或許我們也應該習慣調控成為一種常態。 中國經濟中除了結構性與輸入型通脹外,由于市場機制扭曲造成的要素價格過低所隱蔽的通脹壓力也尤為顯著。我們也看到近期針對價格管制而出臺的行政措施。但是人為壓低要素價格往往使經濟增長與通脹的方程越發變得無解,因為中國、印度這樣人口眾多的國家經濟總量的急劇膨脹對石油、煤炭、有色礦產、農產品等等資源的需求較十年前世界需求總量有著質的變化,而供給卻依然脆弱,對有限資源的爭奪必然帶來價格的持續上漲。而價格管制更多地會抑制供給,如同飼料成本超過豬肉價格,導致農民不愿養豬一樣;如果化肥投入成本超過了糧食的價格,恐怕也沒有農民去種地了。 容忍通脹、允許資源品市場化定價,同時政府加大轉移支付來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購買力,這或許是解決問題的一個路徑。一方面,資源品價格提高到足夠的高度,才能抑制需求,導致經濟活動降溫,同時也導致產業升級的加速,導致節約型生產方式的擴大,政府提出的“節能減排,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另一方面,我國財政收入自2002年不足2萬億元到目前突破5萬億元,財政收入的高速增長有利于我們建立以民生為導向的財政政策體系,加大公共衛生、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的投入,體現向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傾斜,彌補通脹給其帶來的福利損害。加大農民直補、推出經濟適用房等措施正是反映了政府“加大政府財政轉移支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政策導向。 基于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這種調整更可能是漸進式的,其目的則在于為市場化改革和結構調整提供必需的過渡期。明確了經濟的調整方向,我們投資的脈絡也就更加清晰了,而我們對升值與資源的投資的主題始終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市場在估值較高的情況下,對事件的敏感性加大了而已。而對于一個高成長性的市場,在大幅下跌后,在成長性與估值偏離度中尋找我們喜歡的股票或許是比較合適的時機。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