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專戶理財激發億萬富豪試水沖動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 01:5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張大偉 制圖 對于南方基金而言,2月18日至今的一周無疑充滿了驚喜。 這一總部位于富庶的中國南方的基金公司,在距其專戶理財資格獲批不過一周的時間內,便已接待了數十批“不請自來”的訪客。這其中,相當部分為“個人客戶”。 南方基金稱,目前已與兩位個人客戶、一家教育機構達成了明確的專戶理財合作意向,待相關細則出臺便可正式簽約。該公司副總許小松透露,該兩名個人客戶的身份“可能是企業家”。 這無疑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正當研究者為基金公司的專戶理財究竟能帶來多少來自機構的新增資金爭論不休時,中國龐大而神秘的富人群體卻已經伺機而動。 依據相關法規,基金公司專戶理財的規模下限為5000萬。 ⊙本報記者 鄭焰 安仲文 巨大需求 5000萬起的專戶理財意味著什么? 東方證券資產管理部總經理陳光明前期接受本報采訪時曾表示,“敢拿5000萬資金來嘗試理財的,其身家起碼在10億以上。”作為較早介入這一業務的券商,東方證券的理財專戶下限同為5000萬元。 《福布斯》2007年的中國富豪榜顯示,起碼有 400名國人的個人財富超過了15億人民幣,他們的上榜總財富更是達到了2800億美金。這無疑是個充滿想象力的數字。 事實上,關于中國的富人階層究竟是誰,其資產規模達到了何種境界,坊間一直傳聞不斷。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對資本市場并不陌生。《福布斯》雜志透露,從2006年底到2007年發榜前,此輪上市大潮造就的新富豪共有51人之多,其財富總額為3766億元。而上市公司更是為2007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貢獻了60%-70%的財富。 這些巨額民間財富的每一次流動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從溫州“炒房團”到“炒煤團”,乃至異軍突起的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無不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對于投資渠道匱乏的中國而言,二級市場或許更成為這些財富宣泄的天然場所。 “現在有錢人太多了,(專戶理財)生意做不過來。”東方證券陳光明表示。據透露,民營企業已占該公司客戶來源的半壁江山,其專戶規模的下限為5000萬,多為在1億至3億元。 來自南方基金的信息則顯示,與該公司達成了明確合作意向的兩位個人投資者已同意將全部資產進行股票的投資。南方基金稱,個人客戶對專戶理財的熱情超過機構,超出了預期。 強勢介入 盡管是專戶理財市場的后來者,基金公司一經介入就盡顯強勢。 南方基金或許并不是唯一的幸運者。國泰基金相關人士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就在公司獲得首批專戶理財資格消息公布的當日,便有幾家客戶主動找上門來,市場需求不可謂不強烈。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員王群航表示,該公司的許多大客戶均對基金公司的專戶理財業務顯示了濃厚的興趣,前來咨詢者絡繹不絕。“事實上,這些客戶多已投資了公募基金產品。他們對公募基金有些了解,但覺得專戶管理或能取得更好的業績。”王群航稱,基金公司的規模,品牌以及投研業績均成為這些大客戶關注的焦點。 此前,這一為富人與機構提供個性理財的市場多由券商、信托產品以及各色私募基金瓜分。但相對于尚未完全“陽光化”的私募而言,公募基金完善的管理制度、雄厚的投研力量、及時的信息披露以及由此帶來的良好信譽,成為了制勝的法寶。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在投資市場上,“卓著的信譽好比氧氣”。 “公募基金有著多年的品牌和客戶資源積累,可以公開對公司品牌進行宣傳。這些都是私募不能比擬的。”上海朱雀投資發展中心合伙人梁躍軍表示。 備戰神速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備戰“專戶理財”的速度只能用神速來形容。 除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南方基金外,首批獲得專戶理財資格9家公司均表示目前已經完成了組織架構搭建、產品設計等后臺工作,并已紛紛進入市場開拓階段。 國泰基金表示,早在2003年,就已開始了專戶理財方面的人才儲備,成立機構理財部,負責相應的業務流程、專業人才及客戶基礎的積累。匯添富基金稱,已成立獨立的特定客戶資產投資決策委員會來統一協調專戶理財的投研和資產管理工作。 易方達的進度似乎更快些。該公司稱,已與北京、上海、廣東各地的數家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只待相關細則出臺便可正式開展業務。為順利推進專戶業務,易方達更是調任該公司的明星基金經理,原投資部總經理肖堅擔任專戶資產管理業務總監。 基金公司如此熱情的理由顯而易見。與公募產品1.5%管理費相比,專戶理財業務可以并行收取固定管理費用和業績報酬。在一個委托投資期間內,業績報酬的提取上限為該期間凈收益的20%。利益差距,不可同日而語。并且,與開放式基金相比,專戶理財規模更加穩定,不需公布投資狀況,不會出現流動性管理等令人頭痛的問題,其客戶資源也更為優質。 嘉實基金總經理趙學軍這樣表述專戶理財的好處:“獲得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資格使嘉實基金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類型客戶多元化的理財需求,也有利于公司分散經營風險,創造新的業務增長點,增強競爭力。”嘉實基金為首批獲得專戶理財資格的9家基金公司之一。 存在隱憂 但是,在基金專戶理財激發巨大需求的沖動背后,其隱憂也不容忽視。 “在懸殊的利益差距面前,基金公司如何防止公募與專戶業務間的利益輸送?專戶理財不需要對外公布投資狀況,是否會出現犧牲公募持有人利益,而為專戶抬轎子?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問題。”銀河證券高級研究員王群航對《上海證券報》記者如此表示。 事實上,外界先前對基金公司運作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專戶性質的基金也有類似利益輸送的擔憂,而為機構和大資金個人服務的專戶理財業務開閘,會否加劇這一擔憂,也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為了防止利益輸送,監管部門在前期的《試點辦法》中做出了相關規定,要求資產管理人和資產托管人為委托財產開設專門用于證券買賣的證券和資金賬戶,以辦理相關業務的登記、結算事宜。并且,基金管理公司應當對不同投資組合之間發生的同向交易和反向交易進行監控,并定期向中國證監會報告。 但不少業內人士指出,這些規定在實際操作中或意義有限。“畢竟,公募基金與專戶業務共享研究平臺與交易團隊。在實際操作中,或許很難保證杜絕一切利益輸送行為。并且,目前許多明星公募基金經理都轉投了專戶業務,這是不是也算是對公募基金的利益剝奪呢?”王群航表示。 無論如何,公募的誠信與招牌是其在專戶理財市場上吸引客戶的制勝法寶。而一旦這金字招牌受損,對其專戶業務的損害也將是致命的。 亦有樂觀市場人士表示,正因有利益輸送的隱憂,這一業務開閘或能敦促行業形成更為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基金的專戶理財業務,將證券市場帶來穩定的資金來源。同時,有利于完善基金行業的外部監管體系、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和聲譽機制。對投資管理人和投資經理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和平等競爭機制也有重要意義。”嘉實基金總經理趙學軍表示。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