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半以上的基金在去年第四季度呈虧損狀態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6日 14:32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包 涵 北京報道 上周,58家基金公司旗下的341只基金的四季度報已全部披露完畢。通過報告我們可以發現,一半以上的基金在去年第四季度呈虧損狀態,而基金紛紛通過輕倉控制風險,股票倉位更是出現近一年來的首度主動減倉。除了輕倉待整之外,調倉跡象也十分明顯,多數基金都將持股轉向穩定防御類品種。 而上周調整再現,A股已跌去近1000點。人們除了將此次暴挫歸咎于美國次貸危機和中國平安增發之外,也絲毫不懷疑有基金對藍籌進行大規模砸盤。 神話被打破 從2005年到2007年上半年,基金一直創造著“只賺不賠”的神話,也基于此,它成為證券領域最受歡迎的投資品種,大多數基民都是因為相信了這個神話,從而放心地投資了基金。 可是據上海財匯最新數據顯示,341只基金去年四季度共虧損721億元。 去年四季度盈利的基金有144只,其中博時主題、中銀增長、長盛同德、富國天益價值、寶康債券基金、上投摩根內需動力、南方隆元等7只基金盈利額度均超過了5億元。而虧損的基金中,嘉實海外、華夏全球精選、嘉實理財穩健、亞太優勢、南方全球、鵬華動力增長、博時裕富、光大量化核心、國投瑞銀核心企業、諾安平衡等10只基金虧損額度均超過了15億元。虧損前五名中,有4只是QDII基金。 “基金的風險是從開始就有的,而不是從賠了才有的。從來就沒有穩賺不賠的神話,只不過是牛市的推動作用使它看起來像個神話而已。”一位北京金融街的基金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記者注意到,他所掌管的基金在2007年做到了收益翻倍。“四季度那場調整基本只有輕倉才能躲過,我們也是在高位時就出了,不過沒見底就進來了,也算趕上了調整的尾場。今年的投資更難,跟去年年初比,起點已經不一樣了,估值更不知翻了多少倍。人們在這時候要是還抱著神話的幻想其實挺不實際的,不說宏觀調控和外圍的市場,光是基金經理之間投資思路的分歧也能讓市場亂一陣子。”當記者問到他掌管的基金是否參加了前幾天的砸盤,他表示這個不方便透露。 主動減倉 相關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341只基金新增90只個股,增倉136只個股,減倉131只,退出58只個股。而從倉位調整上也能看出基金持股趨于集中,股票的倉位出現首度主動減倉。 在重倉股上,大盤基金前20大重倉股主要集中在金融地產,如浦發銀行、萬科A、中國平安、工商銀行等。而本次季報顯示,減倉的主要是投資最積極的股票型基金和投資最保守的保本型基金、債券基金。基金行業產品線兩端的基金品種一起減持,似乎預示著整個行業對于市場的風險預期已經開始加強。 這種預期在最近的盤面表現得非常明顯。在華夏機構投資者年會上,多位投資界權威人物一致對基金最近砸盤的看法表示同意。不過,因暴挫引起的基金巨額贖回并未發生。 那么基金為什么砸盤呢? “去年基金后半年的瘋狂導致了藍籌泡沫,也使得部分基金自己就被高位套牢,同時政府宏觀調控的決心也令基金產生擔憂。這種下跌其實是自殘的,可為什么自殘也要砸下去呢?平安增發是個原因,不過只是個幌子,大盤指數砸下去有幾個好處,第一可以擠出泡沫,拉出空間;第二,可以把因對形勢錯估而落下的籌碼找回來;第三,為即將推出的股指期貨、創業板等做準備,同時用下跌引起管理層的注意,從而使他們在某些方面作出妥協。”一位資深的基金分析師告訴記者。 基民受洗禮 “再漲我就清倉,再也不猶豫了,一定清倉。”日前在浦發銀行花園路分行采訪一位青年女性基民時,對方表示。“不知道是不是我真的不適合投資,去年10月份入局就趕上調整,陸續買了兩只基金,還包括一只QDII,進來不久就被套。今年1月份好容易行情起來點了,想走又不甘心,就又買了一只,結果這才幾天啊,又被套了。算起來虧了有小1萬了,不都說買基金就能賺錢嗎,怎么還賠錢呢。我買股票的同事都沒有我賠得多。”究其原因,該女士稱自己“想跟著市場買卻踩不住點,又確實沒有那閉著眼做價值投資的堅強心態”。 同這位女士有著相同遭遇的基民不在少數,但也一樣有被市場洗禮得“冷靜老到”的老手。 “被套的想解套,賺錢的想多賺。誰不這么想。”一位中年男士說起持基的賺賠,顯得很平靜。“我買基金的思路跟以前不一樣了,現在覺得基金也可以做波段的,不過不是股票那種短線,是爭取在市場大調整來臨之前出局,不過得會選時。因為我本身也炒股,所以都是看著市場買基金。我手里的兩只基金去年凈值都跌了3%左右,如果不是調整的時候出來了,根本保不住40%的收益率。不過我前兩天就抄了次底,把4萬塊都投了,昨天一天就賺了不少。”提到今年的基金,這位男士也很理性,“頭腦不那么熱了,今年我會把風險控制放在賺錢前面。最近準備再配置一只債券型基金。”最后他表示,不會因為這次的暴挫就將基金全線贖回。 在浦發銀行的柜臺,記者了解到,大部分經歷過調整的基民的投資心態已比較成熟,最近的大跌并未引起大規模的贖回,甚至申購的數量還有所增加。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