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公司節前斗富 年薪千萬不是神話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6日 07:59 每日經濟新聞
祁和忠 每日經濟新聞 兩年多來的牛市,制造了大量千萬或億萬富豪,基金公司的大小經理們正在快速晉身這一行列。日前,《理財周報》一篇題為《基金公司年薪年終獎調查》的報道,掀開了基金公司經理收入構成的面紗一角,由年薪加年終獎構成的顯性收入低者為30萬元,高者為1000萬元。 對于處于買方角色的基金公司經理來說,除上述顯性收入外,隱性收入即通常所謂的“灰色收入”才是他們中的部分人真正看重的地方。而這也正是一些基金公司上至總經理下至基層主管們,在不遺余力地做大基金資產規模的利益驅動力所在。 行業屬性成就高薪 基金經理年薪30萬元至1000萬元不等,市場經理年薪14萬元至20萬元,加上年終獎約30萬元,《理財周報》的調查基本與實際情況相符。 基金經理年薪之所以相差很大,主要是由于去年市場上有幾家小基金公司,拉低了最低數。從平均水平看,100萬元以上是行業的平均水平,明星基金經理能拿到五六百萬元,排在前幾名的已成為公司的金字招牌,基本工資加績效工資達到1000萬元上下也就不稀奇。 無論基金經理還是市場經理,在基金公司金字塔式的職員序列中都只能算是中下層員工,其薪資可以勉強代表平均水平。基金公司的管理架構基本上分為三個部分,即投研體系、市場體系與后臺體系,以基金經理為代表的投研體系工資最高,以市場經理為代表的市場體系次之。三大體系中的各個部門總監或副總監,以及公司副總經理與總經理等,則處于金字塔的中上層。 處于金字塔頂端的基金公司總經理年薪從100萬元左右至1000萬元以上不等,落差也很大,但大多在200萬元以上,500萬元至600萬元屬于比較集中的區間。 在年終獎方面,即使是在2001年至2005年的熊市中,中等規模以上公司的年終獎都在12個月的工資左右。近兩年,隨著公司規模的增加而水漲船高,年終獎增至14個月至18個月的工資。 與其他行業相比,基金公司的薪資水平相對較高,這主要是由其金融行業的特殊屬性使然。“只有薪資水平具有競爭力,才能吸引到人才。”一家基金公司的管理人員說。 “灰色收入”遠超薪金 除正常的年薪與年終獎之外,基金公司管理人員還有一塊隱性收入,即按通常所謂的“潛規則”進行操作而獲得的灰色收入。 在投研體系,有很多資金會主動找基金經理,請他們代為操作,俗稱為“外盤”,即公募基金經理兼做私募。另外,基金經理自己的錢也會通過親屬的賬戶或其他更隱蔽的帳戶直接操作,俗稱“老鼠倉”。由于有數百億以至上千億公募基金作后盾,享有先買先賣的優勢,基金經理自己的“老鼠倉”每年回報率在10倍左右。 在市場體系與后臺體系,基金公司每年在營銷服務的購買,以及軟硬件設備采購方面的投入都達數千萬元。“傭金比例介于10%至20%,通常是15%。如果有特殊要求,可以談。”一家基金公司的供應商說。在其他相對規范一些的行業,類似的傭金收入一般會進入小金庫,進行統一管理。在基金業,目前基本由相關經手的人員自己處理。 “在基金公司做過兩三年,管理人員就基本上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不會太看重工資與年終獎。”一位熟悉基金業的人士說。 深度透視 基金狂熱追求規模的背后 一切以資產規模為中心,這是去年以來不少基金公司工作的主線。盡管對于投資者來說,基金規模并非越大越好。通常,比較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只對100億元以下的基金感興趣,因為動輒百億以上的基金,已很難通過自下而上精選個股的方式來為基金貢獻有效的收益。 但對于基金公司來說,規模則代表著一切。把基金業績排名做上去,歸根結底,其目的還是為了賣基金時能賣得更多一些。基金公司的收益來自于管理費,按1.5%的比例從基金資產中提取,資產規模越大,基金公司的利潤就會越豐厚。 “今年,公司利潤很高,錢多得都不知道怎么發了。”某基金公司總經理在去年年底前得意地鼓勵著部下說。其實,基金公司有的是辦法,包括提高工資、獎金、各種福利費等,實在發不掉的突擊花費。一個200萬元以下的廣告牌,幾經轉手之后,到基金公司手中已經400萬元以上。“這里面的水實在太深了。”一位業界人士說。 為了做大資產規模,開放式基金通過基金分拆、大比例分紅進行圈錢的現象屢見不鮮,但投資者最盼望分紅的封閉式基金,在分紅問題則是能拖則拖。為了做大資產規模,業績排名居前的總是開放式基金,在產品設計具有規模穩定優勢的封閉式基金卻拉在后面。為了做大資產規模,某基金公司在大盤處于6000點附近時,還制定出要在去年年底前的2個月內讓資產規模增長50%的計劃。 基金公司管理資產規模已經異化為一條復雜利益鏈的代名詞,不僅僅是顯性的工資、獎金與福利等正常收入。 記者有感 基金這水不宜太渾 “水至清則無魚。”這句曾經影響了很多人的古訓,也在深刻地影響著國內基金業。但目前基金業的水確實有點太渾,以至開始發黑了。 以基金“老鼠倉”為例,基金公司的工作人員通過親屬賬戶或更加隱蔽的方式炒股,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在公司內部相互公開交流炒股心得,討論捉黑馬的信息,都已司空見慣。在這種氛圍中,難怪基金經理會把“老鼠倉”當作一種正常行為,不搞“老鼠倉”的反而倒成了傻子。 “老鼠倉”會在基金買入前吃貨,在基金賣出前拋貨,實際上就相當于把公募基金持有人的資產變相裝進了自己的腰包,從理論上講是應該受到控制和監管的。但從去年五、六月份唐健的“老鼠倉”東窗事發至今,半年多時間過去了,相關處理卻一直沒有下文,說明調查基金“老鼠倉”在技術上雖然不存在任何問題,但由于牽涉的利益鏈復雜,進行公開披露或予以處理的難度相當之大。 再以基金公司的市場體系為例,一些基金公司熱衷于搞事件營銷,每年大大小小要做十多個項目,每個項目的費用從二三百萬元至上千萬元不等,確實頗為繁忙。但其目的到底是為了做大資產規模,還是為了15%甚至更高的回傭,恐怕即使是相關人員自身最終都搞不清了。 “這是一個高尚的行業,是在做善事。”一位基金公司的管理人員十分誠懇地說。在全國各地開辦講座時,基金公司的講師們總是在熱情地布道,向投資者宣講長期投資與定期定額投資的好處,但一些基金公司管理人員自身卻把“潛規則”奉為至高無上的準則,把灰色收入視為正常收入的一部分,知與行之間橫亙著一條鴻溝。 這本來是一個可以高薪養廉的行業,30萬元至1000萬元不等的年薪,加上數十萬元的車貼、房貼等福利,足夠可以讓行業中人衣食無憂,把基金管理作為一個長期的事業來發展。但現實中的一些基金公司卻表現得十分短視,極度崇拜規模,信奉的是現金為王。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