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年金:激情燃燒08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 02:04 證券日報
去年11月底,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劉永富在給第二批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資格授牌的時候說,我國企業年金市場步入了發展新階段。因為年金向規范運作機構移交的工作正在順利開展,商業銀行開始以受托人的身份直接參與年金運作……2008年,年金管理機構之間或許會因年金基金規模的超預期膨脹,合作將大于競爭。 企業年金:激情燃燒08篇 □ 本報記者 萬 敏 2008注定是充滿激情的一年。奧林匹克的火炬將在這一年傳遞到中國北京,但是中國企業年金的星星火種早已在四年前便埋入所有從業人員的心中,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顆溫暖人心的火種將在嶄新的2008年迸發出激情四射的火光烈焰,燎原之勢已成! 新格局 銀行PK養老保險 2007年歲末,第二批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資格經過數輪嚴密評選終于出爐,24家機構如愿以償拿到資格。對比第一批獲得年金管理資格的機構名單,不難發現,此次評審的最大特點在于,年金受托人資格的格局大變。首先,將三家銀行,即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選入受托人資格當中,而第一批獲得資格的機構中,受托人只有養老保險公司和信托公司。此外,新增了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的受托人資格。至此,已有五家養老保險公司獲得了受托人資格。 在一個完整的企業年金計劃中,受托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受托人是企業年金基金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因此在企業年金基金管理過程中,受托人根據合同對企業年金基金管理進行監督,同時參與和協調企業年金基金的計劃建立、投資、待遇給付等管理工作。也就是說,當企業與受托人簽訂年金協議時,實際上是選擇了以受托人為中心的賬戶管理、托管人、投資管理“一條龍”式計劃,而受托人就是“龍頭”。 也正是因為如此,受托人在年金計劃中享有絕對的“話語權”。出于成本考慮,企業一般不會分別選擇四個資格管理人,簽四份合同,而是由受托人搭配一套合適的投資組合,先行將扮演各個角色的機構組織好,企業只需與受托人進行一對一的交流。于是,沒有受托人資格的機構莫不希望能與品牌大、擁有豐富企業客戶資源的受托人機構牽上線,受托人在行業內成了眾機構爭相交好的“紅人”也就不足為怪。 現在,三家銀行、五家養老保險公司擁有了受托人資格。銀行,家底足、資源廣;養老保險,經驗多、品牌老,猶如勢均力敵的兩只巨型航母艦隊,雙方在年金市場的碰撞爭奪或將在2008年激起千層浪,而其他獲得單獨牌照的機構,眾多沒有銀行、保險系背景的基金公司、證券公司,欲要分得一杯羹,也將面臨著加入哪一方陣營的選擇。 新容量 上市公司新血入 據業內人士預測,僅2007年一年,上市公司新增的年金基金至少有300億元,其中,國有企業集團下屬的上市公司按照有關要求,在2004年企業年金的兩個法規頒布之前,是購買商業保險來作為補充養老保險或者行業經辦機構管理的,其沉淀的補充養老保險基金規模也相當龐大。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2006年9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監督工作的通知》,要求企業在2004年之前建立的企業年金計劃,在2007年底之前移交給具備資格的機構管理運營。對此,國資委于2007年9月,發布了《關于中央企業試行企業年金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國有企業集團及其下屬企業的年金移交工作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中央企業應對企業年金方案統籌規劃、整體設計。子企業可結合實際情況分步實施,在企業繳費水平及人員范圍確定等方面可因企制宜,不宜一刀切。盈利并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子企業,可以制訂單獨的企業年金實施方案,經企業(集團)審核同意并報國資委備案后實施。 目前,全部159家央企直接或間接控股的上市公司總數為185家,多是航天軍工、石油石化、民航、航運、電信、煤炭、電網電力,以及一些支柱產業(建筑)和高新技術產業(信息技術行業為主)的重要骨干企業,顯然他們具備制定單獨企業年金實施方案的條件和實力。 從政策要求面來看,《通知》中要求,在2005年8月下發的《關于中央企業試行企業年金制度的指導意見》之前已試行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的中央企業,應盡快對原有企業補充養老保險進行清理、規范,制定新的企業年金方案,并在2008年6月底之前報送國資委審核;確有特殊情況的,經國資委同意,可延期至2008年底。在2005年8月之前中央企業以企業年金(或補充養老保險)名義為職工購買的商業保險,在2007年底之前應完成清理和規范工作,具備條件的應納入企業年金。2005年8月之后,未經國資委批準,以企業年金(或補充養老保險)名義為職工購買的商業保險,應在2007年底前清退。 從上市公司自身發展來看,建立企業年金制度能給公司帶來穩定的、高質量的人才構成,擴大公司的社會影響,樹立信譽良好的的公司形象。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單獨制定企業年金計劃,只需報備當地勞動保障部門和集團,省去了其它繁復的文件過程及時間,提高了效率。 對機構來說,上市公司的年金積累和新增資金將是一塊“兵家必爭之地”。隨著第二批獲得年金基金管理資格的機構進入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充分,市場的廣闊前景也更加值得期待!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