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基金十年成長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10:23 北京商報
商報記者 周科競 崔呂萍 楊雪婷/文 10年前的11月14日,國務院批準發布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中國基金業進入了規范發展時期,但實際上中國基金業的起步卻要追溯到16年前…… 歷經10年,中國基金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來自證監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共批準設立59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合資基金管理公司28家。所有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341只,我國基金資產凈值達33120.02億元,基民數量也達到了驚人的9000萬。 1991年-1997年 星星之火的年代 1991年,也就在中國證券剛剛起步的年代,中國基金業也悄然興起。 1991年10月“武漢證券投資基金”和“深圳南山風險投資基金”分別由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和深圳南山風險區政府批準成立,成為第一批投資基金。 1992年又有37家投資基金經各級人民銀行或其他機構批準發行,其中“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準,于1993年8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是第一只上市交易的投資基金。 1993年初,建業、金龍、寶鼎3只教育基金經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批準在上海發行,共募集資金3億元,并于當年底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截至1997年10月,全國共有投資基金72只,募集資金66億元。由于基金剛處于起步階段,這72只基金全部為封閉式,并且除了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天驥基金和藍天基金為公司型基金外,其他基金均為契約型,單只基金規模最大的是天驥基金,為5.8億元,最小的為武漢基金第一期,僅為1000萬元。平均規模8000萬元,總規模僅66億元。而和現在大多投資證券市場的基金相比,絕大多數投資基金的資產由證券、房地產和融資構成,其中房地產占據相當大的比重,流動性較低。1997年末的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其投資范圍大體為:貨幣資金占14.2%,股票投資占31%,債券投資占3.5%,房地產等實業投資占28.2%,其他投資占23.1%。 1997年-1998年 規范發展階段 隨著《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在1997年10月的出臺,中國證券投資基金進入規范發展階段。 這些法規規定,所有基金的建立都需要得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批準,當地政府不再涉足此事;鸸芾砉局恍枰嗣駧1000萬元(120萬美元)作為注冊資本。當時,大部分基金都擁有1.2億-2億元注冊資本,但法規規定,基金還必須擁有3億元已支付資本,最低期限為5年。80%的基金資產必須以證券的形式持有,20%必須投資于國內政府債券,不允許進行直接投資(例如房地產)。另外一項保護投資者的措施是要求基金90%的收益都應該以紅利的形式分配給投資者。 1998年3月,金泰、開元證券投資基金的設立,標志著規范的證券投資基金開始成為中國基金業的主導方向。 2001年華安創新投資基金作為第一只開放式基金,成為中國基金業發展的又一個階段性標志。與此同時,對原有投資基金清理、改制和擴募的工作也在不斷進行之中,其中部分已達到規范化的要求,重新掛牌為新的證券投資基金。 1998年2月24日,中國工商銀行作為第一家證券投資基金的托管銀行,成立了基金托管部。 1998年9月,證監會基金監管部正式成立,下設綜合處、審核處、監管一處和監管二處,該部于1997年10月開始運作。 1998年-2000年 擋不住的“整風運動” 基金的立法工作也在進行之中。1999年3月30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基金法起草組成立大會,基金法被列入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同年8月27日,中國證監會轉發了中國人民銀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同業市場管理規定》。當年,共有10家基金管理公司(即所謂的“老十家”)獲準進入銀行間市場。1999年12月29日,證監會頒布《證券投資基金行業公約》。 法律也許總是滯后。2000年10月,《財經》雜志刊登了《基金黑幕——關于基金行為的研究報告解析》一文,文章引用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監察部職員趙瑜綱的調查報告內容,引起業界極大震動!盎鸷谀弧笔录破鹆酥袊饦I的“整風運動”,影響深遠。 該文指出,基金在當時不僅沒有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而且存在違法操作,如通過“對倒”和“倒倉”來制造虛假的成交量。該文還對基金的獨立性表示懷疑,指出很可能出現基金為其發行人——券商服務的情況,即券商把某股票拉到高位,然后賣給基金,基金來接手。 針對該文,包括華安基金公司在內的全部10家基金公司馬上發表聯合聲明,指出中國的基金公司已經是國內監管最嚴格、制度最完善、透明度最高的投資機構之一,“基金黑幕”依據的資料數據采樣不準確,研究方法不科學。雖然口水仗很快偃旗息鼓,但基金的市場形象卻是大打折扣,基金一度進入冰凍期。 2000年-2005年 相對平穩的成長期 “整風運動”之后,基金業經歷了相對平穩的5年成長期。2001年9月21日,中國首只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基金設立,首發規模約為50億份基金單位。 2002年8月,國內首只債券基金——南方寶元債券基金成立。同年11月,第一只指數基金——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型證券投資基金成立。第一只由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也是我國第一只傘形系列基金——招商安泰系列基金于2003年4月成立。當年12月,華安基金公司發行并順利募集成功國內第一只貨幣市場基金——華安現金富利投資基金。2004年2月,國內首只明確意義的保本基金——銀華保本增值基金發行成立。 2004年8月,國內首只LOF基金南方積極配置基金開始募集,10月正式成立,12月在深交所掛牌交易。同月,國內首只ETF基金上證50ETF基金由華夏公司推出并募集成功,2005年2月,在上證所上市交易并開展申購、贖回業務。6月7日,工銀瑞信基金管理公司正式獲準設立,這是首家由商業銀行發起設立的基金管理機構,7月5日在北京正式掛牌。8月,國內首只中短債基金——博時穩定價值債券基金成立。 這5年,中國基金業走過了一條穩中求快的道路。數據顯示,2000年基金規模僅為562億元,到2005年時,基金規模已達5000億元。而上證綜指2000年底在2073點左右,到2005年,該指數已跌至1081點附近。 2006年至今 投資火爆高峰期 2005年之前,雖然各式各樣的基金已經全部問世,但是基金銷售卻還是主要依靠政策性攤派。例如,主管基金發行的有關領導往往會讓各個銀行認領銷售任務,各銀行的行長自然要消化這些指標,從上至下按比例認購成為銀行員工的一種職責。 由于2005年基金普遍處于虧損狀態,銀行員工認購基金的熱情主要來自于獎勵返點。據了解,銀行員工認購基金的最大返點比例曾達8%,也就是1.01元認購的新基金,只要3個月后凈值在0.93元上方,銀行人員便有利可圖。而正是這些認購基金的銀行工作人員,在2005年前支撐了基金凈值,同時,他們也成為了2006年以后中國股市牛市的最大獲利群體。 2006年之后,股市開始走強,基金凈值也逐漸回到1元上方,基金投資者開始賺錢,基金銷售也從冷轉熱。截至目前,基金銷售已經異;鸨,投資者認購基金已經要按比例配售,投資者對基金的態度已經出現了180度大轉彎。 但是,基金熱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相當多的有識之士提出了基金持股的流動性風險,而投資者卻對基金獲利存在過高預期及對基金風險處于忽略狀態,這些因素都成為未來一個個風險點。雖然管理層明確要求基金銷售過程中必須要提示投資風險,但是在基金宣傳頁上,很醒目的地方往往都是基金的過往業績,而“風險”只是用很小的字號在很不起眼的角落,這就是當前絕大多數的“基金風險教育”。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