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監管部門與基金公司雙雙遭質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 08:28 東方早報
早報記者肖莉 “上電轉債門”事件之所以受到關注,主要在于其折射出諸多問題。 監管部門“護短” 本次事件中,監管部門的“護短”行為受到業內人士與基民的共同質疑。 據悉,轉債門事件被曝光之后,各網站論壇展開轟轟烈烈的討論,并有熱心投資者根據上電轉債的持有名單,根據有關報道進行“排查”。不準確的猜測已讓一些無辜基金公司成為這場風波的“替罪羊”。 “監管部門的不點名,已經是個再明顯不過的信號了。”一位基金業人士告訴早報記者。 一位基金業人士則告訴早報記者,監管部門不允許對此事打聽,各基金業人士對自身公司是否涉及其中,都不甚了解也不方便多問。 針對記者就相關基金公司不能及時站出來承認錯誤的質疑,一位“涉案”基金公司人士稱:“這不是基金公司自己想說就能說的,站在監管部門的立場,或許并不希望市場因此出現大的震蕩吧。” “肇事”公司制度漏洞 據悉,在事件被報道后,基金業內部也展開熱烈討論,“這是嚴重的投資錯誤,這三家公司應該自己出來承認錯誤。”有基金業人士表示。 “不單是基金經理的個人關注度不夠的問題,內部流程肯定有問題。”不少基金業人士表示道。 據介紹,基金公司一般會在多個環節對投資風險控制設立制度保證交易的正常進行,研究員要盯住公司,隨時向基金經理匯報最新的動態;交易人員要關注交易狀況,一般交易室每天會在內部網上出每日交易提示,按照規定基金經理應該去看相關提示,交易室通常也會提示基金經理。 此外,一些自動化系統也會對交易環節作出控制,如按照內部規定超過一定漲幅不能購買的個股或者是關聯企業不能購買的,系統不會支持交易。 然而,此類低級錯誤并不是第一次。早前,在上電轉債門事件之前,股改時期已有民生銀行、江淮汽車等可轉債轉股忘記的“烏龍”事件。 日前又有業內人士告訴早報記者,基金業最近傳出某公司旗下基金購買托管行股票的傳聞,盡管目前該事件早報記者仍未能得到證實,但頻繁發生的低級錯誤,不能不讓人們對基金業的長遠健康發展表示擔憂。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