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金10年:機構專業理財的發現之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30日 10:25 第一財經日報
謝潞錦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于我”,十年之前還沒有多少內地投資者認識的基金,今天已經成為內地股市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 基金,因“為中小投資者專業理財”的理念誕生,18世紀末起源于英國,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盛行于美國。截至1999年底,全球約有10萬億美元的基金資產,其中美國基金的資產規模為7萬億美元,美國投資人投資股票基金的總額已超過銀行的存款。 而內地的基金行業發展軌跡,從1998年起步,則濃縮了作為專業理財者被發現、認可到廣泛接受的過程。其中有過曲折,也不乏質疑之聲,但經過十年的發展,最終基金仍然毋庸置疑成為內地投資者財富管理的最主要產品之一。 據Wind資訊統計,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總數為347只,凈資產總額約為1.8萬億元,比2006年年底翻了一倍多,而基金持股市值已占整個A股市場總流通市值的1/4以上。而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統計,今年8月基金開戶數達到512萬戶,超過了同期378萬戶的A股開戶數。 截至9月10日,內地基金開戶數已經達到了1995萬戶;鹗袌鍪昱畈l展得到了證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個人投資者投資習慣的轉變。從直接投資股票變為依靠專業投資者管理,機構主導市場的特點將越來越明顯。 隨波不逐流 在上個世紀第一只開放式基金誕生之前,華夏、南方、博時等基金管理公司已經發行了一批封閉式基金,并在A股歷史上有名的“5·19”大行情中成功發掘了科技股、績優股等重要行情主線。市場人士也把這一時期的基金公司統稱為“老10家”基金公司。 本世紀初的A股市場漫漫熊市令中小投資者市值嚴重損失,股市之中的“痼疾”也在其中越來越得到各方的關心,在二級市場上交易的封閉式基金不僅跌破面值,而且有的品種價格甚至較1元面值之下打了對折,專家理財能力遭到了投資者的不斷質疑。然而,即使在熊市之中,不少公募基金還是保持了不虧損的業績,如果拉長時間看,新生的我國開放式基金的業績同樣令全球同行吃驚,不少基金在熊市之后的年收益保持在20%~30%,價值投資和把握宏觀經濟發展能力成為基金業內以及投資者的共識。 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深入,基金行業也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合資基金、銀行系基金以及各類型的基金不斷產生,普通投資者一時間發現,身邊的證券公司、銀行、郵局等渠道忽然多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盡管當時投資者的“熊市思維”尚未完全擺脫,但隨后而來的大牛市的啟動,馬上令人領略了專家理財的優勢。資料顯示,在去年底,公募基金發行浪潮才開始撲面而來,投資者開始意識到通過基金這一理財工具能夠獲得不錯的回報,百億規模的基金也開始出現。但在去年,不少基金公司所推出的新產品發行往往規模較小,能夠在首發期達到10億份已經屬于業內前列。顯然,當時的投資者還是對專家理財的能力將信將疑,F如今,每發行一只新產品,首發規模動輒百億之巨,200億、300億、400億,這些發行的紀錄被不斷刷新。如果不是基金發行采取了配售以及停止申購的方式,單只基金的發行規?赡苓h遠超過大家的想象。 自我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金發展過程中,一些歷史問題也次第得到解決。比如,“封轉開”是今年基金行業發展之中的重頭戲。一大批從封閉式基金轉型而來的開放式基金,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而且,從這些“封轉開”基金的表現看,并不遜色于其他開放式基金。到今年9月,基金公司也從原來的“老10家”發展至近60家公司,開放式基金品種也達到了近300只,開放式基金所占A股流通市場總量已經達到了3萬億,接近市場總量的1/3。而且,專家認為,未來基金行業發展空間仍然很大。 與大批藍籌股不斷“注入”A股市場相伴,如今,基金產品門類開始不斷完善,給各種風險承受度的投資者提供了各種選擇,ETF、LOF、指數基金、純債基金、混合基金……投資者開始能夠從自身條件出發,選擇符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 不過,在基金大力發展的同時,投資者風險教育工作也不斷深入。通過投資基金,不少中小投資者越來越發現,基金并不是博取短差的工具,而是長期理財的工具。更多的投資者開始意識到,投資基金并不能達到發財的目的,而是能夠從專家理財的途徑獲得長期收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基金門類繁多、基金公司越來越多,投資者可挑選的余地也相當大,基金公司的品牌樹立成為業內著力強調的一件事情。更多的基金行業人士意識到,只有把保護投資者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才能獲得投資者長期的關注。同時,基金也并不是“包賺不賠”的買賣,在投資者開始購買基金起,基金公司以及各方面都對其進行投資者風險教育。 面向全球 令人關注的是,隨著居民儲蓄逐步向投資渠道轉移的同時,境內居民終于有了在全球資本市場上“試水”的機會。隨著華安、南方、華夏等公司陸續推出發行旗下QDII產品后,將有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把QDII基金作為自身發展的又一個新的契機。盡管不少投資者認為目前購買QDII產品所具有的心態主要是“嘗鮮”,并不會把大部分資產投入其中,但毫無疑問的是,隨著基金行業的不斷發展,國內普通投資者通過基金這一投資工具,不僅將分享我國經濟發展的成果,也將在一定的階段成為全球投資市場中新興的重要投資力量。在這個發展階段中,投資者的心態也將更加成熟、投資品種的選擇也將更加寬泛。 中國內地基金業的十個“第一” 第一家基金公司:國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3月,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出資比例為70%;萬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出資比例為20%;中國電力財務有限公司出資比例為10%。注冊地為上海。 第一批基金:封閉式基金金泰和開元,同在1998年3月23日發行, 同年4月7日上市,存續期為15年。 第一只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基金,2001年9月21日設立,首發規模50億份,最新規模為8.258億份。 第一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國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2年10月16日獲準籌建。中方股東為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出資比例為67%;外方股東為德國安聯集團,出資比例為33%。 第一只純債券基金:華夏債券開放式投資基金,2002年10月23日成立,首發規模51.33億份,最新規模為40.81億份。 第一只貨幣市場基金:華安現金富利基金,2003年12月14日發行,首發募集42.54億份,最新規模為50.78億份。 第一只首發規模超過100億份的基金:海富通收益增長,2004年3月首發規模達到131億份,最新規模為15.5億份。 第一家獲準成立基金公司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2005年6月7日,工銀瑞信基金管理公司正式獲準設立。 第一只“封轉開”基金:基金興業。2006年7月該基金封轉開轉型方案獲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同年10月9日變身為開放式基金——華夏平穩增長基金。 第一只QDII基金:華安國際配置基金,2006年11月成立,募集金額為1.97億美元,邁出內地基金投資境外市場第一步。 (文中數據來源于Wind資訊,依據基金2007年半年報)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