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基金賺錢是否不滅的神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5日 05:16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 周末特稿 Feature □本報記者 余喆 近期,基金業績的爆發性增長征服了備受題材股傷害的投資者,股民轉基民的熱潮迅速升溫,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如火箭般躥升。然而,盛世中的中國基金業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投資者的不成熟和基金公司一些缺陷,提醒我們謹記“盛世思危”這句古語。 股民爭相變身基民 “5·30”的一場大跌,徹底敲碎了小吳的炒股還房貸計劃,但真正下定決心由股民變身基民,卻是8月的事情了。 “我的目的很單純,就是靠股市把我這40多萬的房貸還上。”為此,小吳年初狠下心來將父母支援的20萬全部投入股市,“翻一番就撤。”靠著從朋友那里聽來的消息,上半年小吳小有斬獲,資產也接近了30萬。 但“5·30”一次調整就讓他的收益化為烏有,“沒辦法,拿的都是題材股,本來以為調整一下還能回去,中途也換了幾次股,但結果越換越慘。”堅持了兩個月的小吳眼瞅著賬戶里的錢貶值到了21萬,終于認輸出局,乖乖地把錢買了基金。 “我這兒屢戰屢敗,基金凈值卻連創新高,真是不服不行。”小吳現在把賺錢夢全都寄托在了基金上,每天盯凈值不說,還經常到網上和“基友”切磋,成了忠實的基民。“我8月初買的荷銀精選,一個多月凈值就從4塊5漲到了5塊5,照這速度翻番很有希望。” “很多股民都是‘5·30’跌怕了才轉到基金上來。”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馬永諳評價道。“5·30”之后的調整中,監管層有意識地引導市場轉向價值投資,藍籌股重新成為市場主流。 在誘人的財富效應下,基金開戶數直線上升。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統計,8月份基金開戶數達到512萬戶,超過同期378萬戶的A股開戶數。截至9月10日,基金開戶數已經達到了1995萬戶。 與此對應的是基金發行的再度火暴,排隊買基金的盛況又一次出現。泰達荷銀市值優選、中郵核心成長、華安策略優選等幾只百億規模的新基金均在短時間內募集完畢。本月以來發行的唯一一只新基金華夏復興基金最終配售比例僅9.7%,更是創下基金采取比例配售以來的歷史新低。一些績優老基金同樣受到投資者熱捧,如泰達荷銀行業精選近期一直處于凈申購。 “散戶的涌入雖然逼著基金高位建倉,吹起了所謂的藍籌泡泡。但負利率背景下的牛市太有吸引力了,儲蓄搬家是肯定的。與其讓散戶自己冒風險,通過基金進場畢竟更穩妥一些。吹藍籌泡泡總比吹題材股泡泡更好吧?”一位基金經理表示。 超高收益不能持續 “在單邊市場里,國內基金基本還是靠天吃飯,熊市時也虧過錢。”中證投資分析師徐輝說。 但對于很多剛入市的基民來說,買基金是和賺錢甚至翻番劃等號的。“我去年買的成長先鋒,現在都3塊多錢了。”“我比你強,趕在停止申購前買的華夏大盤,現在賺翻啦,真后悔才買了3萬塊。”在不少網上論壇里,“曬”基金收益的貼子屢見不鮮。 基金的賺錢效應的確誘人:2006年股票方向基金整體凈值翻番,而今年剛過了9個月,很多基金的業績已經趕超去年全年。在很多基民眼里,基金只有一種——股票型基金,而股票型基金是只賺不賠的。以至于不少投資者將買房、結婚的錢用來買基金,希望短時間內就能翻番,甚至個別投資者將看病的錢都投到基金里“滾一圈”。 業內人士表示,長期來看,投資國內開放式基金獲取10%的收益,或者超越銀行定期存款三倍以上的收益是較為合理的預期。以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為例,自1976年以來的30年間,其平均每年的收益率為12.23%。事實上,國內開放式基金誕生之初即遭遇熊市,2001年、2002年基金收益率分別為-14.92%和-10.49%,2003年扭虧為盈后2004年收益再度為負,2005年也只是勉強為投資者奉獻了個位數的收益,直到去年才咸魚翻身,賺了個盆滿缽滿。雖然熊市環境是造成當時基金業績不佳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基金也跑贏了業績比較基準,但國內基金的歷史說明股票型基金的業績和市場狀況高度相關,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品種,并非穩賺不賠。 相應地,股票型基金并非適合所有投資者,想撈一把就走的基民若無法承受股票型基金的波動,高位追進、低位贖回,就會產生實際損失。“投向股票基金的錢應該是閑錢,或者說這部分錢即使損失掉了也不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工銀瑞信核心價值基金經理王筱苓對此表示。 對于基金投資來說,實際上并不存在最好的基金,只有最合適的基金。“誘惑能使鬼推磨。”英國施羅德投資公司中國總裁高潮生近日在一次基金投資者巡講會上說,“很多人一開始可能還認識到投資是有風險的,可是在市場誘惑下,尤其是看到親朋好友一兩個月就賺到高收益后就跟著買基金了。這個時候你或許應該進去,但是不要忘了,在你進場的時候,你作為投資者究竟可以承受多大的風險?每個人的財務狀況、資產結構、年齡、工作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基金產品適合于所有的投資者。” 風險控制待加強 在基金公司教育投資者增強風險防范意識的同時,“轉債門”事件先給基金公司上了一堂風險教育課,在基金業一片欣欣向榮的氣氛中顯得格外刺眼。 由于所持有的上電轉債在被上市公司贖回前未能及時賣出或轉股,3家基金公司旗下的5只基金造成了逾千萬元的損失,這塊損失將由所在基金公司風險準備金彌補。 “犯這種錯誤太小兒科了,發生在以風險管理為本職工作的基金公司簡直是個笑話。”一位業內人士皺著眉頭評價道。“轉債忘記轉股的事一般發生在普通投資者身上,基金公司也犯這種錯誤,只能反映出公司在風控制度上有很大的漏洞。” 工銀瑞信投資副總監文鳴介紹,風控嚴格的基金公司一般會派專人每天跟蹤所投資上市公司的公告,然后通知相應的基金經理,另外風控部門也會進行相應的風險控制。 “轉債門事件是被媒體披露出來的,或許還有更多的漏洞沒被披露出來。更讓人費解的是,即使轉債門事件被披露出來,有些業內人士還不以為然,覺得是小事情,足見風險意識的薄弱。”一位基金研究員表示。 在散戶大量涌入基金,基金業資產管理規模迅速膨脹的同時,一些基金公司只顧著“跑馬圈地”,風險控制方面的意識和制度并沒有跟上管理規模擴張的速度。“基金公司要是出事就會出在風控上,我只祈禱別先發生在我們公司。”一位基金公司高管曾發出這樣的感慨。記者了解到,監管層早在去年底即向基金公司發布了《基金管理公司風險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但至今尚未正式頒布,造成基金公司在風險控制方面良莠不齊。 與此同時,基金業的有識之士也已經對股票投資的流動性風險心生警惕。2006年貨幣市場基金因大規模贖回已經暴露過一次流動性風險,為此一些基金公司甚至自掏腰包補上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導致的損失。 “高估值市場上的抱團取暖和熊市時的抱團取暖還不一樣,一旦發生大規模贖回,基金如何應對挑戰值得關注。”中證投資的徐輝表示。 以擅長思考聞名業內的南方基金總經理高良玉則表示,如果股市信心發生動搖,股票出現流動性風險,就有可能賣不出去。“比如要準備5億的贖回,減到3億賣不掉了,那不管價格不價格,業績不業績,能賣多少就賣多少了。打到跌停板沒人買,想賣都賣不掉,那2億的缺口怎么辦?”高良玉問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