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金投資需戰勝心理虧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 13:54 《理財周刊》
投資的復利帶給我們的人生影響比一般想象的遠為巨大,使我們往往甘愿承擔這種心理的虧損,以期獲得唯有承擔這心理虧損才有可能帶給我們的不同的財富人生。 秦紅 2006年基金翻番的賺錢效應再次燃起了大眾的熱情,大批對基金了解未必深入的個人沖入了基金市場,帶來了基金發行的又一個黃金高峰。雖然只要個人投資者進入這個市場,從長期看獲得利益是遲早的事情,但理清基金投資的一些特殊性,獲得真實的財富、降低投資波動對心理的沖擊,減少投資失敗的可能,才會使基金投資成為更快的成為更多普通人的生活中的必需品。 要買非貨幣基金,首先要清晰的問題是:買基金注定會虧損。雖然發行的時間都在3年左右,到2006年底,當初1份1元的基金有將近70只累計凈值超過了2元,3年100%的收益如何讓人不心動渴望。但是,時隔不到2個月,2月27日黑色星期二,基金基本都下跌了7%左右。面對3年增長100%,1天下跌7%的情況,居于旁觀者的人往往會認為投資人當然是賺了錢,而且盈利甚豐。但當我們居于其中,且不說我們有可能是在2元以上時購買的該基金,就算是1元購買的,面對自己曾經到手的2元財富降到1.9元,我們內心還會有虧損了的感受。這種虧損感是每個購買非貨幣基金的人注定會遇到的,是我們無可避免的,也是我們享受風險收益品種的心理代價。 除了這種財富在增長過程中的突然下降造成的心理虧損感,還有一種心理虧損感也是我們往往都會遇到的。那就是我們買了累計凈值超過2元的基金,而現在的基金累計凈值最高也不到2元了;或者我們在發行時購買了新基金,而基金開放時,凈值低于1元了。如果我們這時需要這筆錢,必須將其贖回,這種凈值的下跌就對我們的投資產生了直接的負面影響,令我們的購買能力下降,直接影響我們的物質生活并產生投資失敗的挫折感。但是,這種虧損是可以避免的。在中國市場,雖然投資人經歷了滿是地雷股的市場、莊家操縱的市場、對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充滿質疑的市場,但是到2007年3月26日,沒有一只1年以上的股票類的基金凈值低于1元,凈值全部創出了新高。海外的數據也一樣能夠證明,持續投資于整體市場,只要時間夠長,都能夠回避真實的虧損,獲得財富的增值。只要投資人不是在真實的虧損時因為必須使用資金而贖回基金,那么這虧損也就只是一種心理虧損感受。所謂投資理財,首先就是理清資金的時間特性,讓投資的波動帶給投資人以真實的財富,讓虧損的感受只是停留在投資人的心理層面。只忍受心理虧損、享受財富增值,是投資理財可以帶給每個投資人的好處。 既然投資于股票類基金不可能不承受心理的虧損感,為什么我們還要投資于他呢?基金風險有價!投資的復利帶給我們的人生影響比一般想象的遠為巨大,使我們往往甘愿承擔這種心理的虧損,以期獲得唯有承擔這心理虧損才有可能帶給我們的不同的財富人生。用簡單的復利來計算,如果我們29歲的1萬元,以2%的存款利率增長,到我們65歲時,只會增長到2萬元,而29歲的1萬元,如果能夠按照12%的復利增長,則會成為64萬元,如果能夠按16%增長,65歲成為百萬富翁就是注定而容易的結果。正是由于僅僅是1萬元,2%與16%帶給我們的人生差距相差百萬,我們才會選擇忍受心理虧損的感覺,投資于收益上下波動的品種,而不是心安理得地選擇存款。雖然存款的收益率確是確定的,沒有風險,但其低于通貨膨脹也是確定的,注定每天在損失。一方面是注定的財富損失,一方面是心理虧損下的財富增長,應當如何選擇就是每個人的判斷了。 本文作者系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渠道營銷部總監。她曾先后擔任易方達基金管理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博時基金管理公司行政管理部經理、市場發展部經理和北京分公司總經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