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基情燃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15:57 招商周刊

  “基”情燃燒

  起步

  基金進入中國的時間是1991年。

  這一年,美國股票市場新注入的資金中已經約有80%來自基金,1992年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6%。

  但此時,中國國內證券市場才剛剛起步。這年10月,“武漢證券投資基金”和“深圳南山風險投資基金”分別由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和深圳南山區政府批準成立,第一批投資基金產生。

  之后,國內基金迎來了一個小小的發展高潮。僅1992年就有37只基金經各級人民銀行或其他機構批準發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簡稱“淄博基金”)。

  “淄博基金”是國內第一家比較規范的投資基金,1992年11月正式設立。該基金為公司型封閉式基金,募集資金1億元人民幣,于1993年8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最早掛牌上市,是第一只上市交易的投資基金。

  淄博基金的設立揭開了中國投資基金業發展的序幕,并在1993年上半年引發了短暫的中國投資基金發展的熱潮。但基金發展過程中的不規范性和積累的其他問題逐步暴露出來,多數基金的資產狀況趨于惡化。從1993年下半年起,中國基金業的發展陷于停滯狀態。

  1991年-1997年,中國只發展了72只封閉式基金,并且除了淄博基金、天驥基金藍天基金為公司型基金外,其余都是契約型募集的形態,募集資金也只有66億元。

  這些基金一般規模較小,運作缺乏規范,除極少數以外,基本上只能稱之為“類基金組織”。

  但從積極的角度看,這一時期的探索,畢竟為我國證券市場上引進了一種新的工具,使國人知道了證券投資基金,從而在廣大投資者中間喚起了最初的基金意識。

  成長

  但情況很快就發生了變化。

  變化的契機源于《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的頒布。

  1997年11月14日,國務院證券管理委員會頒布了《暫行辦法》。這為我國基金業的規范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

  1998年3月27日,經中國證監會批準,新成立的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和國泰基金管理公司分別發起設立了規模均為20億元的兩只封閉式基金——“基金開元”和“基金金泰”。這標志著規范的證券投資基金開始成為中國基金業的主導方向。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試點的序幕由此拉開。

  但此時,基金仍都是封閉式的。只能一次性募集,規模固定,在封閉期(通常10年以上)不能贖回(類似于股票不能退股),也不能兌現,只能在證券市場轉賣。

  隨后,證監會對原有投資基金進行清理規范,曾將10只老基金合并改制成4只證券投資基金。

  所以,截至2001年9月,我國共剩47只封閉式基金,規模為689億元。

  發展

  2000年開始,中國基金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標志性事件有兩個:一是《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辦法》的發布,二是國內第一只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的誕生。

  2000年10月,《財經》發表《基金黑幕》一文,不但使《財經》雜志一舉成名,也直接觸發了持續一年多的股市大討論和監管當局一系列嚴厲措施的出臺。

  當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辦法》,此后不到一年,2001年9月,國內第一只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誕生。國內基金業實現了從封閉式基金到開放式基金的歷史性跨越。

  與此同時,對原有投資基金清理、改制和擴募的工作也在不斷進行之中,達到規范化要求的,重新掛牌為新的證券投資基金。

  從2002年開始,基金品種開始多樣化。債券基金、指數基金、傘形基金、保本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可轉債基金、上市開放式基金(LOF)、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中短債基金等創新產品紛紛現身。

  這一年,基金公司開始出現外資的身影。當年7月,《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公布。12月,第一家合資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公司正式成立。

  2004年3月 海富通收益基金首次募集規模高達131億元,成為第一只首發規模突破百億元的證券投資基金。

  2006年百億基金誕生了5只。其中,12月7日成立的嘉實策略增長基金有419億份,為中國基金史上最大規模的股票型基金。

  截至2006年末,我國的基金管理公司已有58家,管理數量已達307只。其中,開放式基金254只,封閉式基金53只。基金資產規模8565.05億元人民幣。其中,開放式基金的資產凈值6941.41億元,已占到中國基金市場資產凈值的81%。

  部分數字來源:證券業協會的《基金投資者教育手冊》

  中國基金怪怪的

  2006年是基金豐收的一年。由于股票市場在2006年出現翻番上漲行情,所以跟股票市場聯系密切的基金大都表現很優秀,尤其是偏股型基金,全年凈值增長超過100%的股票型基金近百只,其中部分基金年內凈值增長超過150%。

  這大大帶動了基金的熱銷。嘉實策略增長在一天內募集400億元,創造了基金銷售的歷史紀錄。南方績優成長、華夏優勢增長、工銀瑞信穩健成長等發行規模也都超過100億元。

  許多人購買基金時甚至到了不問管理人、不問基金類型、不問投資策略等的狂熱狀態。在此狀態下,中國基金出現了種種奇怪現象。

  基金當作股票炒

  2007年2月27日,中國A股暴跌,創下10年來中國股市單日最大跌幅。

  事后,曾有基金管理公司的副總經理透露,在2月26日,基金面臨了最大的贖回壓力。她還計算了暴跌前后贖回的數字:26日的贖回量是27日的兩倍。

  這一現象,正是中國基民把基金當股票炒的具體展現。他們以為凈值高了風險也高,所以就用高拋低吸、波段操作、追漲殺跌、逢高減磅、短線進出、買跌不買漲等股票炒作的思路來對待基金。

  但這樣做的最終的結果,常常是既賠了手續費,又降低了收益率。

  首先,頻繁地申購贖回股票型基金,不但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而且由于選時操作不可能做到次次精準,很容易錯過真正上漲的機會;其次,頻繁申購贖回基金存在交易成本,申購加贖回股票基金一次性的費用一般在2%左右,在基金凈值不變的前提下買賣5次的成本便高達10%。

  而在美國,基金持有者大都將基金視為理財工具,而非短炒工具,他們通常不會隨短期市場波動而頻繁進出。數據顯示,自上個世紀80年代牛市以來美國基金持有人的平均持有周期是3年~4年。

  大爺大媽齊上陣

  最近有個段子被媒體反復引用。說的是北京一位老大爺本來是去銀行存錢,結果看人家都在排隊買基金就也買了基金。回家想想不對,又沖回銀行問這基金利息是多少。

  其實,這位大爺不但出現在北京,也出現在青島、濟南、上海等各地。

  2006年,許多常去銀行繳費、存取款的老年人都像這位北京大爺一樣,偶爾接觸到了開放式基金并買了少量嘗試。正趕上股票市場大牛市,基金業績喜人,幾個月凈值的增長抵得上存銀行十來年的利息,于是人們奔走相告爭相購買。

  的確,當身邊的朋友鄰居都向你炫耀買基金賺了多少錢時,很多人是很難抑制自己的投資沖動的,因為賺錢效應正做著貼身示范。許多大爺大媽因此被吸引也算正常。畢竟,以前他們的投資渠道只有銀行定期存款和買國債兩種,并且收益都不高。

  但記者采訪中卻發現:雖然許多老年人買基金的數額動輒數萬,但他們當中有的連基金是什么都不清楚,更不知道哪家公司的哪只基金更好,更賺錢。一些銀行柜臺前甚至出現這樣的場景:有的老年人開口要買基金,卻不知買哪個,就說“要大家都買的那個”。

  這種現狀無疑是危險的。2006年基金為投資者帶來高額回報是事實,但前幾年,投資基金經歷過低迷也是事實。

  業內人士認為,去年基金高收益是建立在5年熊市轉牛的恢復性上漲基礎上的,雖然去年基金收益率超過100%,但將過去5年熊市的收益計算在內,幾年平均收益只有20%~30%。

  實際上,在成熟市場,基金正常年均收益水平是8%~15%。世界上最著名的私募對沖基金——量子基金,在最紅火的時候復合年度收益率也才40%~50%。

  老年人由于受思想觀念、心理素質以及身體等方面因素影響,風險承受能力一般偏弱。這部分人在投資理財時,切記應該“求穩”,應該充分考慮風險。要充分認識到,基金投資從來就沒有只賺不賠的,有獲得高收益的可能,同樣也有損失本金的可能。高收益高風險,風險和收益永遠是成正比的,基金也不例外。

  基金八成銀行銷

  從2006年,許多銀行網點出現排隊買基金現象。據統計,約有八成的基金是通過銀行銷售的。與美國等基金發展成熟的國家相比,這屬于中國特色。

  在中國,由于商業銀行機構健全、網點眾多、客戶基礎廣泛,加上基金的銷售對象主要是銀行的儲戶,因此,商業銀行在基金銷售市場中占據了主導性地位。

  而在美國,基金的銷售渠道非常多元化,顧客購買十分方便,且有很多的選擇。上世紀90年代以來,養老金公司和基金超市成為兩個新興市場渠道。目前,養老金已是共同基金的最大資金來源,所占比重高達65%。基金超市是指透過單一賬戶,投資人可以買賣或轉換來自不同基金公司的基金組合,并享受專業營銷人員的投資顧問服務,通過這種方式購買基金的比例也占了一成以上。

  新基金認購排長隊,老基金申購人稀少

  對開放式基金而言,購買新基金叫認購,購買老基金叫申購。

  目前,不少人排隊買新基金,甚至有人以高價從別人手中購買。相比新基金認購的火爆,老基金申購的人數相對較少。

  因為多數人認為基金與股票一樣,新的比老的好。他們覺得購買新發基金比老基金更有收益空間。他們依據的是這樣一個假設:某只新基金1元,老基金2元,同樣投入1萬元,得到的份額為新基金1萬份,老基金5000份(不考慮申購贖回費用)。同樣漲1毛錢,新基金收益1000元,而老基金收益才500元。

  實際上,不能簡單地拿1000元和500元來作收益比較,因為從基金收益規律看,能漲到2元的基金,再漲1毛錢的機會比1元的基金漲1毛的機會大得多,因為老基金已經過一段時期的考驗。而且當大盤處于上漲行情時,新基金獲益能力并無優勢。新基金從發行到建倉要幾個月時間,將錯過部分漲幅,而倉位較高的老基金能吃到更多的漲幅。

  實際上,“新”和“老”本身沒有好壞差別,差別主要在于你所選的基金本身的投資團隊。同時要看股市的大盤趨勢。

  股市持續上漲時,應首選老基金;而行情處于高位,方向不明時,可首選新基金。

  基金經理更換頻繁

  基金市場的另一怪現狀是基金經理棄公募基金奔私募。標志性事件是博時基金經理肖華另立門戶籌建私募基金。

  首先看一下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的區別。

  所謂公募基金,是那些已經通過證監會審核,可以在銀行網點、證券公司網點、以及各種基金營銷機構進行銷售,可以大做廣告的,并且在各種交易行情中可以看到信息的那些基金。

  而私募基金是非公開宣傳的,私下向特定投資人募集資金進行的一種集合投資。私募的募集對象數量一般比較少,比如200人以下。

  在我國,私募基金有十余年歷史但至今仍處在半地下狀態,人們往往會把它們和莊家、不規范運作聯系起來。他們一般都以投資公司、投資管理公司、投資咨詢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的身份存在。操作方法比公募基金簡單一些。但是風格更加強悍一些。

  既然私募基金至今尚未轉正,基金經理為何紛紛棄公募基金奔私募?據《成都商報》分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基金經理收入的巨大差異。

  2006年大牛市,收入最高的一位公募基金經理拿到了大約400萬元,而同行的平均收入是50萬~200萬元。

  同時,去年收入最高的私募基金經理至少拿到了5000萬元,而同行的平均收入在200萬~數千萬元。

  收入的巨大差異直接導致了公募基金經理紛紛轉投私募。

  與此對應的是基金經理更換頻繁的現象。這與前一現象存在因果聯系。

  根據晨星中國的報告,2006年有三成基金的基金經理由于各種原因,調離職務,共涉及97人次。2005年則有87位基金經理被公告調整崗位。而在美國,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期一般超過5年。

  毫無疑問,基金經理的變動,可能會引起基金在投資策略、投資風險、資產組合等各方面的改變,對投資者的影響不言而喻。

[上一頁] [1] [2]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