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營銷策略碰撞 基金登攀路徑大分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 03:55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本報記者 賈寶麗 高分紅之惑 ◎高分紅還是堅持高凈值,這是基金在營銷當中出現的第一個分歧。 自去年底11月份,景順長城動力動力平衡基金發布每10份基金份額派發現金紅利6.8元的公告之后,一場以“高額分紅+凈值歸一”為主題的持續營銷活動就開始在業內風起云涌的展開。無論是基金分紅次數,還是單位份額分紅均創出歷史新高。 統計顯示,自去年11月份至今,不包括貨幣基金在內,共有162只基金先后發布分紅公告。其中,每10份基金份額分紅在10元以上的基金就有18只,在5元以上的則更是多達51只。排在單位份額分紅最多的前5只基金為博時價值增長、大成價值增長、南方穩健成長、華寶興業寶康靈活配置、博時精選,其每10份基金份額派發的現金紅利依次為15.22元、14.2元、13.9元、13.9元、13.3元。 基金如此高額分紅的原因多是配合公司的持續營銷活動。據大多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普通投資者對于高凈值的基金總是不太敢買,老也走不出“凈值高就是貴,凈值低就是便宜的”思維定勢,不僅如此,一般的投資者還認為高分紅可以套利。比如,去年南方高增每10份派發現金紅利7.47元之后,其在交易所交易的LOF基金一度被非理性資金打到漲停就是明證。 為了照顧投資者的這種需求,很多基金公司就以“高分紅+凈值歸一”這種類新基金的模式開展持續營銷。而事實證明,這一營銷模式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很多基金的規模都得到迅猛增長。 然而,與大多數基金公司大比例分紅的做法不同的是,有部分基金卻堅持“不分紅,維持高凈值”,像上投摩根阿爾法、興業趨勢、匯添賦精選、長信金利等基金。這部分基金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是認為,大比例分紅必然要求基金兌現部分收益,而在牛市行情當中,這種做法從本質上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從這一角度考慮還是不分紅。 高分紅到底好不好? ◎究竟是高分紅好,還是高凈值好?其實都不盡然。 事實上,市場對于基金“高分紅”最大的抨擊就是認為,高分紅會迫使基金賣出部分獲利籌碼,兌現收益。而在整個市場處于上升趨勢的行情當中時,這種做法會增加基金資產的交易成本,同時,也會增加通過持續營銷新進來的資金的建倉成本,從長期來看,是損害投資者利益的。 但也應該看到,一些業績優秀的基金并不只是在分紅之前才大量兌現收益的,其收益可能是逐步積累下來,然后為配合投資者需求搞持續營銷活動而一次分掉的。 而堅持維持高凈值、不分紅的基金也并非都完全是從投資者的利益著想。某基金公司人士就曾有此擔憂,怕大比例分紅了以后,持續營銷增加的份額很難彌補分紅對基金資產規模造成的損失。 曾進行過大比例分紅的某合資基金公司市場部總監就曾對記者說:“對于旗下基金大額分紅的事情,公司市場部和股東溝通過很多次,股東并不愿意這樣做,因為大額分紅會減少基金凈資產,直接減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不過從投資者的角度考慮,一方面是基金已經有部分收益兌現,另一方面投資者也希望分紅,所以我們和股東溝通多次以后,才最終決定分紅”。 規模擴張之疑 ◎規模擴張上的疑惑是基金在營銷當中出現的第二個分歧。 2006年底以前,“拼命把規模做大”,這是所有基金公司一致認可的做法。因為在此之前,基金在發行這一塊不僅貧富不均,而且平均募集規模水平低下。資料顯示,在2005年的時候,偏股型基金的首發規模基本都在10億以下,大多數也就是3、5億的水平,還有不少基金為了2億份規模的成立底線而努力;而大一些的公司靠著品牌的影響力、厚實的股東背景或是強大的渠道營銷能力,情況則相對好些。 到了2006年以后,隨著市場的大幅好轉,基金發行市場開始呈現出持續火爆的局面,從上投成長先鋒的60億,到廣發策略優選的184億,再到嘉實策略精選的420億,基金發行規模的持續增長讓投資者的情緒從逐步亢奮到習以為常,一直到今年春節過后,似乎哪只基金不“一天發一百億”,大家就覺得不正常了。 在這種情況下,“拼命把規模做大”的思路開始產生分化,這集中體現在“新基金限量認購、老基金暫停申購”這些營銷方式上。春節過后,所有募集的新基金無一例外都采取了限量發行的手段。這一主動控制規模的方式在老基金身上也有明顯體現。資料顯示,僅2007年元旦以來,就先后有華寶興業動力組合、海富通風格優勢、上投摩根中國優勢、上投摩根阿爾法、景順長城內需增長2號、華寶興業寶康靈活配置等十多只基金先后發布暫停申購及轉入公告。 只是,與之前為規避“股改、高分紅”套利的暫停申購不同,這批基金暫停申購的原因都是由于“投資者申購踴躍,基金規模持續增長,為兼顧基金資產的有效運作、切實保護現有持有人利益”,而暫停該基金申購與轉入。 與這部分基金主動限制規模相比,仍然有很多基金還在為擴大規模努力做持續營銷。 規模多大才合適? ◎基金規模直接影響到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因此對于基金公司來說,主動暫停申購顯然是需要有勇氣的。 根據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在今年1月31日和3月6日發布的兩份旗下基金分別投資“漳澤電力”和“山西三維”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告中提供的相關數據,可以推算出,在上投摩根旗下基金暫停申購的一月時間內,公司旗下基金規模出現明顯縮水,其中,中國優勢從期初的近78億元大幅減少到65.5億元;上投阿爾法從78.37億元減至64.05億元;成長先鋒在2月8日的基金份額為75.34億份,也比去年年末的82.75億份,下降9%,由此推斷也出現了一定幅度的贖回。而另一只未暫停申購的雙息平衡則從31日的72.35億元減至58.53億元。 據此推算,暫停申購一個月以來給公司減少潛在基金資產流入超過幾十億之巨,在按照提取管理費模式的收入方式,其收入減少預計將超過幾百萬元。 當然,控制規模給基金公司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有利于把業績做好。雖然基金規模到底多大較為合適并無明確的定論,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基金資產規模對基金業績有著明顯的影響。 以2006年以前成立的偏股型基金為例,將2005年末和2006年末基金凈資產的平均數作為單只基金的平均規模來考量,統計顯示,2006年凈值增長率靠前的股票型基金以兩種規模的基金為主,一種是30億左右的基金,比如景順長城內需增長、上投摩根阿爾法、上投摩根中國優勢基金,這幾只基金的平均資產規模都在26億到30億之間;另外一類是平均資產規模在15億左右的基金,比如華夏大盤精選、匯添富優勢精選、易方達積極成長等。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規模處在兩端的基金業績明顯不如規模適中的基金。統計顯示,平均資產規模在2.5億元以下的7只股票型基金2006年度的平均凈值增長率為86.26%;平均資產規模在5億元以下的9只積極配置型基金2006年度的平均凈值增長率為77.55%,均遠低于兩種類型基金的平均表現。不過,大型基金的表現比迷你基金相對還是要好一些。 分歧凸現不同發展理念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分紅也好,不分紅也好;促銷也好,限購也好,問題的焦點并不在這些營銷方式本身的變化上,而是反映出不同基金公司在“投資者利益和公司自身利益”的權衡上。 用“先生存而后求發展”這句話形容國內基金的營銷策略上的分化似乎更相對確切一些。事實上,經過自去年底以來這波聲勢浩大的基金發行熱潮之后,國內基金業的競爭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迷你基金公司數量迅速減少。對于大多數的基金公司來說,生存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初步解決,接下來考慮的就是發展的問題。因此,基金公司在營銷策略上的分歧從一定側面反映了在基金發行狂潮之后,對未來發展方向上的深層次思考。 僅就規模擴張而言,有公司人士就不無遺憾對記者說:“唉,沒趕上今年的第一波發行熱,真可惜”,還有基金公司人士說:“要不是限量申購,一天發個三、四百億肯定不成問題。”言談中無不透露出對規模的渴望。 從去年以來新基金的建倉速度上也能看出整個基金行業的浮躁。很多基金發行結束之后,上百億的資金僅在一兩個星期就建倉完畢,這與以往通過研究之后精挑細選建倉品種的做法已是大相徑庭。很多基金經理用“狂掃”一次來形容其買股票的過程,只要是市場普遍看好的公司就迅速殺入,先買上再說,唯恐買得遲了又錯過一波上漲行情。面對這種狂熱,不少業績優秀的基金主動暫停申購也就顯得難能可貴。 無論如何“一味追求規模,或是發行規模一刀切”都是不太合適的。業內人士指出,基金規模的大小,應考慮公司實際的管理能力、人才儲備情況、投資研究能力以及市場當時的狀況等等而定。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從長期來看,會對基金的業績造成損害,從而對基金公司自身長遠發展也會非常不利。長信基金公司總經理葉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以公司現有的團隊,發行50億左右規模的基金就比較合適”。 業內人士認為,營銷策略上的分歧反映了繼生存問題解決之后,基金公司對于自身發展開始了不同層次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可能是國內基金業未來產生真正分歧的一個開端,誰能走到最后我們拭目以待。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