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私募成為風尚牛人肖華辭別博時 業內人士感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 10:41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申興 尹先凱 深圳、北京報道 2006年12月29日,是年度的最后一個交易日,對于博時價值增長的基金經理肖華而言,是在公募基金的最后一個交易日。次日,博時基金公告了肖華的離去,稱“肖華先生因個人原因不再擔任”基金經理。 本報獲悉,肖華已經決定投身私募基金。“我想我應該不會再進公募基金了,這次出來主要是為了個人的發展,還是有一些理想主義的色彩。”肖華向本報表示,他正在物色合作伙伴,將在深圳成立自己的公司進行私募基金運作,公司名字和運作的方式都還在商定之中。 “這真是重大新聞,”一位基金業人士聞訊感嘆,“肖華這樣的‘牛人’由公募轉作私募將是一個行業標志性事件。” 兩大“出走”原因 肖華在業界素有“金牌基金經理”的美譽,他管理的博時價值增長基金在2003年凈值增長率達到34.34%,在當時全部的70多只基金排名中名列第一。 他也是國內連續掌管同一基金時間最長的基金經理之一。從2002年10月9日,即博時價值增長基金成立時起,肖華就開始擔任該基金的基金經理,在離職前,連續任期已經超過4年。 更難得的是,該基金自成立之初就在業內率先提出價值投資理念,肖華作為基金經理,一度成為價值投資實踐的“先鋒”。 而今,這樣一位風云人物抽身而退。 “我想我應該不會再進公募基金了,這次出來主要是為了個人的發展,還是有一些理想主義的色彩。”肖華向本報記者表示,他正在物色合作伙伴,將在深圳成立自己的公司進行私募基金運作,公司名字和運作的方式都還在商定之中。 “肖華12月29日還在正常上班,第二天正式離職,公司現在已經委派了楊銳接替肖華原有的工作。”博時基金人士稱,“公司也尊重肖華個人的意愿,跟合同是否正好到期沒有關系。” 肖華也不愿意提起離開的具體原因,“原因很復雜,不是正好合同到期的原因。” 但他承認,“公募存在一些制度上的限制,相信出來作私募可以更多為投資人作長遠考慮,更多從基本面出發選擇股票。” 得知肖華離職后,廣州一位頗具知名度的基金經理表示,“收入和機制是公募和私募的兩大差別,都是拿別人的錢賺錢,收入卻差了幾十倍。” 本報側面了解到,肖華在博時的年薪約為100萬元,個別業績突出的年份固定薪酬加上獎金則接近200萬元。而如果按照他在博時管理基金類似的收益率水平,在私募基金不難獲得上千萬的報酬。 “通常來說,基金經理的收入固定部分是在50-120萬元(年薪),其他部分是跟業績掛鉤的獎金。”深圳一家基金的人力資源經理介紹說。本報獲悉,國內一家知名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固定薪酬每年甚至不到20萬元,卻為投資者創造了幾十億元的投資回報,如果按照私募基金收益提成的方法,可以輕松獲得數千萬元的年薪。 同樣讓公募基金經理們感覺郁悶的是制度上的差異。“我們時時刻刻有排名上的壓力,投資上的各種掣肘和限制也相當多,不如私募可以看得更長遠,可以真正貫徹巴菲特式的買入并持有。”而本報曾聽到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在歐洲工作的基金經理回國跟在國內同樣擔任基金經理的大學同學吃飯,聽說了基金經理每天都要比排名等種種現象后瞠目結舌,感覺難以理解。 為此,一些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想到了“不如歸去”。2006年初,就有海富通收益增長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經理張煒離職投身私募,原巨田基金投資總監管衛澤也加入了這一行業。 “肖華因為他的明星效應所以更受到大家關注,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個開始,一兩年后會出現大面積的公募投身私募現象。”深圳一位私募基金負責人稱。 私募沖擊 即便是私募基金也非常清楚,在這個市場,最為關鍵的不是基金規模的大小,而是基金管理人是否具有投資天才。不論是公募基金或者是私募基金,影響基金最終業績的根本因素在于其基金管理人。 “現在是私募在到處挖人,”南方基金副總經理許小松表示,“我擔心用公眾的錢培養的公募明星成為少部分人的賺錢機器,而且這樣的現象馬上就會出現。” 即使在境外,最好的基金經理往往也不在公募基金,而是在私募。世界上知名的投資大師巴菲特、羅杰斯、索羅斯等,也都掌管著私募基金。 而在中國,由于公募基金公司的股權激勵缺位,這一矛盾就更加突出。伴隨著私募基金逐步浮出水面,私募陽光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金科源投資有限公司的吳國平認為,今年有望是私募基金邁向實質階段的一年,也更可能是私募基金逐步登上正規舞臺的一年。 一旦私募確立了合法地位,人才流向私募不可避免會加速。“在公募只能打工,自己出來作就可以當老板。”一位基金經理稱。 事實上,監管部門也意識到了這一潛在的威脅,已經開始著手考慮基金公司員工持股和開放專戶理財,以應對私募的沖擊。 “公募基金未來可以專戶理財的模式,等于是允許公募基金公司發行并管理私募基金的方式,將會極大地拓寬公募基金公司的運作范圍。” 吳國平稱。 一家基金公司高管稱,“這兩項措施都可能在今年出臺,尤其是基金公司的股權激勵措施是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而專戶理財模式可能采用業績跟管理費掛鉤的方式,對基金經理的考核也更具彈性。” 本報獲悉,目前南方、博時、易方達等公司都在進行這方面的制度設計。 但即便如此,公募的激勵措施還是遠遠不能達到私募的水平。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佘閔華認為,公募基金的管理費不可能太高,而成本又較私募高,所以不可能像私募那樣分成。而且公募涉及公眾資金,各方面監管措施一定要嚴格,像私募基金那樣獎勵容易形成過度激勵,并造成道德風險。 肖華的離開有可能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私募基金的沖擊目前還不大,這個理財市場本身很大,將來會比較多元化。但如果私募合法化,而公募基金沒有相應的改變,如員工持股,我感覺很多優秀的公募基金人士會投身私募。”南方一家知名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坦陳,“如果允許作私募,我都會去做。”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