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管理層醞釀基金公司市場化退出機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本報記者 李佳

  基金業競爭者差距拉大,強者恒強,弱者不僅徘徊在生存邊緣,且頻繁的股權變動在一定程度上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不安定因素。據業內人士表示,這樣的情況已經引起了管理層的重視,在充分調查研究之后,可能會放開更市場化的手段對一些良莠不齊的“莠”者進行“整頓”,相關的辦法也會參照臺灣等基金業先行地區的經驗。

  這也意味著,“大”基金公司吞并收購“小”基金公司、“小”基金公司被迫關門等情況 都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出現。

  不過,上述人士說,基金業的“退出機制”是個必然,但也會是一個比較漫長謹慎的過程。從監管部門的重視,到市場調研,再到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直到制定草案,都需要反復的論證。

  據今年上半年

證券投資基金半年報數據顯示,50家基金公司中有26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低于3000萬元,其中19家公司管理費收入低于2000萬。雖然其中有很多為成立不久的“新”基金公司,但是隨著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不排除不少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并不能抵消成本,處在長時間虧損狀態,或者不能給股東提供相應的回報。

  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總經理王鴻嬪告訴記者,臺灣的基金業發展也走過了一條市場化發展的道路。早先臺灣市場上債券基金(類似國內

貨幣基金)出過事情,監管部門要求運作良好、資本雄厚的大型基金公司來“托管”這些難以靠自身力量擺脫陰影的小公司。隨后,也出現了基金公司之間的收購兼并,對于這樣的行為,監管機構并不會對“收購市場價”做任何干預,所起的作用只是“防止高買、高賣的關聯人交易”和適當監管。

  有了臺灣的參考經驗,大陸的基金管理也必須得盡早考慮基金公司的"退出機制"。從2001年推出

開放式基金以來,監管部門就逐漸地推行基金業的市場化改革,從簡化基金產品的審批程序、引入專家評審制度,到“審核制”的進一步松動,再到未來可能與國際通行的“備案注冊制”相接軌,中國基金業的市場化發展步伐也在加快。

  大基金吞并小基金、小基金被迫關門等現象或將出現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