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私募基金盼來監管陽光 與公募分庭抗禮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 14:15 北京商報
潘穎 一直憧憬著走向陽光的私募基金們可能沒想到,他們與夢想的距離會如此快地被拉近。 昨日,從權威渠道傳出消息,私募基金管理規則已草擬完畢,相應的監管設想也已經基本成形。在監管層的積極推動下,私募基金合法化進程至此邁出了頗具實質性意義的一步。 十年“黑戶”路 一朝上“戶口” “我盼這一天盼得太久了。”在得知此消息后,某私募基金操盤手對記者這樣感慨道,“簡直就像一個長期受人歧視的‘黑戶’,突然在一朝之間就得到了能解決‘戶口’的好消息了”。 事實上,直到現在,已經有著10余年歷史的私募基金還一直游走在邊緣地帶。這一方面與他們自身的形象有關,由于歷史原因,人們往往把它們和“莊家”、不規范運作等字眼聯系起來;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對私募基金的認識和了解有限,始終未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 但是這一切,從今年開始悄然改變了。隨著市場對私募基金認識的加深,規范和利用私募基金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包括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內的多位政府官員,今年都在不同場合紛紛發表支持私募基金陽光化運作的言論,并呼吁以立法的形式給私募基金以合法地位。 在幾乎一邊倒的呼吁聲中,相關部門的迅速反應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悉,私募基金的監管擬采取備案制,即私募基金管理人向監管部門提交詳細的基金情況說明,包括發起資金額度、管理人背景、運作方式、投資策略以及一定期限內的收益情況等等。 由于規則草案仍需監管部門審議才能最終得到確認,有業內人士預計,正式正名可能還需要等到明年。 不過,與此前10年漫長的等待相比,現在的等待要幸福得多。 陽光化的私募能帶來什么? “如果私募基金能夠現在‘陽光化’,預計大規模的私募基金會有助股市增強活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這樣分析監管層給私募陽光化提速的原因。“此前股市遭到新股大規模‘抽血’,管理層不愿降低股市‘發新’速度,故愿意擴大機構資金的入市比例。”該人士解釋說。 曾有學者估算,我國A股市場的私募基金規模大約有5000億元,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國剛更是推斷,這一規模應在8000億至9000億元。 不過,分析人士稱,即使管理層賦予其合法身份,私募基金的規模也不會一下子放大很多。相關需求需要時間培育,以前積累起來的數千億資金只是由“地下”轉入“地上”而已。 “對股市而言,私募基金合法化的最大意義不是充當‘救市’英雄,而是數千億資金得到行政上的硬性約束,使之成為一位合格的機構投資者,并最大程度地規避‘洗錢’嫌疑。”某券商分析人士表示。 某私募基金操盤手則告訴記者,將私募基金“陽光化”還有另一層重大意義。按照WTO的協議規定,外資參股成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的比例可以達33%,3年后達49%,而到年底我國就要全面開放金融市場。本土投資基金要想與海外基金競爭,就必須發展并規范化可能參與競爭的各個領域,私募基金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在海外,私募基金有較為成熟的運作和管理經驗,國內的私募基金如果徒有需求而無成熟的運作經驗和規范,必將在競爭中失去市場,因此將私募基金合法化是其規范運作與管理的先決條件。 與“公募”分庭抗禮? 當私募基金陽光化不再有懸念后,未來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之間又該如何并存呢? 對此,昨日有分析人士告訴記者,現在一筆最大單的私募基金恐怕遠不止一些媒體所稱的一兩個億。雖然私募基金在近期不能一下擴張起來,但在投資風格上,卻有一種與公募基金分庭抗禮的味道。 “比如,公募基金出于規則要求和投資策略等因素,經常長期建倉某只股票,而目前還不成熟的私募基金則喜歡短線套利,頻繁進出;公募基金好價值投資,建倉股票時往往好賣不好買,而私募基金為追求與公募不同風格,偏好投機,買賣股票時好買不好賣。”該人士稱。 不過,公、私募基金之間也有“情投意合”的時候。有私募基金人士透露,在私募基金尚未真正成熟的時候,盡管有法律規范,“私募”與“公募”之間的利益輸送問題也恐怕很難避免。從國外經驗看,真正成熟的私募基金,其利益與客戶是完全一致的,不可能存在利益輸送問題。但在合法化初期,私募基金不夠成熟,監管層的能力注定面臨考驗。但是,私募基金的成熟不僅是基金經理和相關規范的成熟,客戶作為互動的另一方,也需要成熟起來。 泰達荷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裁林偉蔭也認為,私募基金在募集對象、操作方式、風險控制方面與公募基金完全不一樣,其表現更激進和極端,可以滿足部分偏好高風險、高收益投資者的需求。 “美國的對沖基金就起到這個作用,他們已經發展成為活躍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林偉蔭說。 “他們對價格的發現甚至比公募基金更敏銳,資金調撥的靈活性和速度更有效,可以大大增強市場的活躍度。而目前中國股票市場欠缺的恰恰就是有效性。”某基金經理表示。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